豆腐的祖师爷到底是谁
豆腐是咱们中国人发明的,这一点不容置疑。有一种说法是,凡是太阳照到的地方就有中国人,同样也可以说,凡有中国人的地方,那里就有豆腐。有一年,笔者到澳洲探亲,住在巴尔玛达大妹家里,在这小区定居着不少中国移民,就在住宅区里就有一家供应中国食品的商店,除各种中式调味料外,也供应菜心、韭菜、腌芥菜一类的中国蔬菜,同样也少不了板豆腐、豆腐干之类的食品。而在唐人街的超市同样也能找到现代化卫生包装中国豆腐的踪迹。
在东南亚,豆腐可说无处不在,特别印度尼西亚人对豆腐情有所钟,显然是受中国侨民的影响。西爪哇一座名叫苏木当的小镇,当地的印度尼西亚人,大部分人以卖炸豆腐为生,而苏木当炸豆腐更成了印度尼西亚著名的品牌食品。小时最爱吃街边印度尼西亚小贩的炸豆腐,他们将炸得外焦里嫩的豆腐浇上椰子汁沿街兜售,这种中印兼容的小吃真让人吃得津津有味。
笔者在万隆印度尼西亚时,父母亲不时地带我们到一家当地有名的客家菜馆吃晚饭,点几样客家传统菜肴,其中少不了这家餐馆的传统招牌菜、焖豆腐。所谓焖豆腐,制作并不复杂,其关键在于大厨的火候,先将蒜蓉爆香,放进水豆腐炸直至底面半焦,再放进以蛋清搅和的半肥瘦的碎猪肉铺在豆腐上片刻,连肉带豆腐搅和一下,起锅前浇上鱼露、适量的白砂糖葱花便可上桌。其中最关键的是焖烧的火候,令肉嫩而不柴,鱼露入味而不咸。雅加达也有一家客家餐馆,笔者也尝过,肉柴不用说,更主要的是其豆腐淡而无味,远不及万隆那家的好吃,看来还是火候没到家。
豆腐的祖师爷传说众说纷纭,一说,豆腐的发明与炼丹术有着密切关系。据《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刘安。」当时刘安为求长生不老术而炼丹,然而炼丹不成,却以盐卤在豆浆里点出了豆腐。迄今日本的豆腐制作商每到刘安的忌日,都会拜祭这位豆腐的祖师爷。另一种说法是,豆腐的祖师爷是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毅。
乐毅是一名孝子,眼看父母年老又没牙,咬嚼不便,于是将黄豆磨成类似今天的豆浆,端给老人家,父母尝了一口后便摇头说没有滋味,不好吃。有一次在极为偶然的机会下,老母亲牙床上火溢血,唇焦舌烂,嚼不了东西。看病的大夫配了一些药,其中头药就是石膏,并告诉乐毅说,石膏性凉可祛火。乐毅一想,黄豆性热,如果在豆浆里掺上石膏不就可以制服热气吗。他将豆浆点上石膏,第二天一看,原先的豆浆凝固成了完整的豆腐块了。
不管哪种说法,豆腐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过前人的创造,发展到今天,人们可以吃到花样众多的豆制品和以豆腐为主料的佳肴。
记得在北京时我就爱到附近副食店买豆制品,北京豆制品花样之多简直令人目不暇给,有花干、熏干、卤水素鸡、豆腐片儿、素虾及豆腐卷等不下十种。至于说到以豆腐为主料的风味佳肴更是「海」了去,不胜枚举。香港的茶餐厅和快餐店也供应麻婆豆腐,同样在沪菜馆也能吃到沪菜名肴家常豆腐,这些菜肴是否正宗,那就见仁见智了。
中国不愧是豆腐的祖家,因此大江南北以豆腐为主料的名肴可说层出不穷,如鲁菜的锅塌豆腐,贵州的恋爱豆腐果、晋菜的高平烧豆腐及浙菜的西施豆腐以及川菜的热白豆腐等。就拿浙江诸暨的西施豆腐来说,它实际上是一种豆腐羹汤,是当地老百姓每逢喜庆宴会的席上不可或缺的羹汤。由于诸暨是绝色美女西施的故乡,因此人们干脆称它为西施豆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