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687|回复: 0

用豆腐敲开新西兰市场大门—华人移民的创业路

[复制链接]

30

主题

7

回帖

105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05
发表于 2017-7-23 14: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侨网6月7日电 据新西兰《中文先驱报》报道,一个雨后的上午,一列火车车厢改装的咖啡馆,一个年近五十的中年男人讲述了他在新西兰二十年的商业历程。

他就是“豆花周”的创始人周疆。提起“豆花周”,奥克兰的华人应该并不陌生,马上联想到的是各种豆制品及中国大陆产品超市。其实了解他的人就会知道,在他二十年的商业历程中,豆花周仅仅是他的起点,他的个人兴趣及商业尝试远不止于此。域名投资、全球网络小姐选美、古贝壳杉的挖掘、加工及出口,这些都是他曾经和正在做的事。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得意也有失意,用周疆的话说:“作为一个先到的老移民,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希望能为后来的人提供一些借鉴。”

移民新西兰
问:你是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方式来到新西兰的?当时来新西兰的目的是什么?
周疆:1990年大学毕业后,我在深圳的一个制鞋工厂做物料管理。一年之后,我来到大连开发区在一家日资企业参与筹建工作了两年。1993年开始创业,做装修公司、建材店、礼品店。1994年底承包了大连市咨询服务总公司海外部,做海外留学和劳务输出。

当时,我跟加拿大和新西兰的移民公司合作在大连做了一个推广会大获成功。同时自己对新西兰这个国家和移民政策也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与加拿大相比,新西兰可以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更加宜人。因此,在1995年我和我太太来到了新西兰,这里安静平和的氛围、纯净而美丽的自然环境使我一下感受到那种特别难得的平静。告别商场上的各种应酬、回归田园生活正是我想要的。

新西兰《中文先驱报》关于“豆花周”

问:什么时装开始创办豆花周?为什么要选择做这种生意?为什么要取名豆花周?
周疆:刚来新西兰的时候也没有什么事情做,在AUT学习日文一年后,我太太怀孕了。我觉得不能继续天天旅游坐吃山空,决定要找点儿事情做。以前在国内,主要是靠脑和嘴吃饭的,来了这里想改变一下,做一个新尝试—靠手吃饭。于是在1997年初买了一个汽车美容的小生意,起名字叫“小周师傅”。我每天开着面包车拉着设备,上门去做汽车美容。通过这类服务结认了许多新朋友。

女儿出生后不久的一天,我去一个马来人家里洗车。聊天之间,这个马来人说他喜欢吃豆腐,但这里的豆腐非常贵。一块豆腐要2.5纽币,还得提前预定。他随便闲聊的一句话顿时想到:为什么豆腐会这么贵呢?回家之后,经过反覆计算发现看着不起眼的豆腐其实蕴藏着着巨大的利润。当时的豆腐有中国台湾移民背景的中华豆腐、香港移民背景的百福豆腐,还有马来西亚华人背景的豆腐店。品种也非常单调,没有大陆流行的豆腐品种,超市杂货也是千篇一律的港台杂货。我想:新西兰对大陆开放移民后,大陆移民应该也会慢慢多起来,对豆腐和大陆食品的需求应该也会越来越多。生产豆腐应该是一个不错的生意。于是,我卖掉了汽车美容生意,动身去上海采购做豆腐加工设备、学习豆腐的制作方法。

在找到了豆腐生产设备厂家后,我问他们,什么样的豆腐可以不需要师傅,完全靠机器生产。他们给我推荐了刚刚进入中国的内脂豆腐。内脂豆腐只要按配比把原料准备好,然后就完全可以靠机器来生产了。在当时的新西兰和澳洲还没有内脂豆腐这个品种。当时厂址选在otahuhu设备安装好后,理想食品公司(IDEAL FOODS LTD)成立,也准备为公司取一个中文名。我一个朋友是当时华语电台的播音员,他来自广东,按照广东人的习惯,在公司行号的后面常常会加上开办人的姓氏,于是建议起名“豆腐周”。但我觉得这个名字豆腐周过于直接范畴也太窄,内脂豆腐非常嫩的,有点儿像传统豆花,于是我决定叫“豆花周”。

名字起好、设备安装调试时,发现之前忽视一个非常重要问题,豆腐的原料黄豆从哪里采购。因为按照习惯思维,认为黄豆总是有的嘛。然而,新西兰却并不生产黄豆,黄豆全部是进口的。而当时的我由于把精力都放在了市场考察、设备引进、安装调试,而对黄豆的进口渠道一无所知。于是开车四处寻找,都没有找到黄豆的货源。最后,我来到了豆腐厂附近的吴氏超市。吴氏的老板是越南人,对我要生产的内脂豆腐感到很新奇,在参观了生产线后决定为我供应黄豆。原料问题终于解决,我跟吴氏老板至今仍然保持着非常好的关系。

1998年初,我的内脂豆腐正式开始上市销售。刚开始只请了2个员工,自己既要负责生产还要送货。我太太是软件开发工程师,工作之余也常来工厂帮忙。

当时中国设备质量不稳定经常出故障,需要自己维修。有一件事,至今记忆犹新。有一天压搾机坏了。但如果不把豆腐压好,已经磨出来的豆腐就要变质损耗掉。没办法,就近解决人力压搾吧。当时工人已经都下班。我只好把太太叫来一起压豆腐。一个软件工程师加上一个力学工程师(航空航天结构),两人坐在压搾机上靠体重压豆腐。现在想起来挺辛苦,世界变化再大怎么也没想到会跑这里靠人力压豆腐。

就这样在不断地克服各种困难,解决各种问题中,我的豆腐产品也慢慢地在华人市场中推广开了。推销过程中,结识了很多超市业主。当时大陆人自己做生意的不多,特别是工厂制造行业,当他们知道我是大陆人后都觉得很新奇,“大陆人也会生意?”正是对我个人的这种新奇感,对我的产品也很有兴趣,内酯豆腐弥补市场空白同时也结交不少来自各地的华人朋友,产品虽然铺开,但并不意味着生意好。因为内酯豆腐相对于当时的市场来说太超前了,人们更容易接受传统的老豆腐,而对内酯豆腐的接受度很低。1998年底,我决定对产品进行调整。又从中国国内进口了老豆腐、豆腐干和干豆腐(豆腐皮)的生产线。当时,干豆腐也是新西兰市场的新产品也是长时间的独家产品,一上市就很受欢迎。

在进口设备和推广内酯豆腐过程中,了解到市场对中国食品杂货的需求,逐渐把国内名优产品也引进到了新西兰,进口的第一个产品是魔芋产品。随著大陆移民逐渐增加,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就这样东北特产蘑菇、压缩木耳、粉条,天津甜面酱、北京的六必居、王志和腐乳、老乾妈,醉螺,扁尖笋,酒酿,冻藕,毛豆仁……北方上海江浙和其他内地城市名牌产品都被引进到新西兰。当时的豆花周老店就是最早有大陆各地家乡口味的杂货店了。

随着杂货销售量不断增加,我在2000年初开设的这家老店。前店卖杂货,后厂生产豆腐生意非常好。很多客人开车一小时到我的店里来买东西。从这时候开始,豆花周算是正式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找到了自己独特的经营模式,即现做现卖的豆制品加上种类齐全的杂货。这种模式到目前为止我觉得还是很有价值的。

随着销售量不断增加,进口量也在不断加大。一家店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地需要,2003年我开了第二家店,生意也非常旺,并在2004年收购了对面的一家杂货店“快乐老家”。两家店的面积加起来有一千多平方米,也成了当时西区的华人地标。当时西区的华人很少,但由于豆花周的进入,慢慢地吸引了华人不断聚集、餐馆及其他商业也开始多了起来。

之后我又陆续开了一些分店,远至基督城都有独立加盟分厂,在2011年收购了豆腐店品牌。豆腐店这个品牌创立于1987在老移民的心中很有影响力,2012年又并购了创立于1993年的珍味食品,珍味是做小馒头的。这使得使豆花周迅速壮大,并占领了更多市场份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牌门户网

GMT+8, 2024-11-21 22:28 , Processed in 0.01902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