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镇选址与空间格局 “荆台为四镇之冠,汉水潆洄,方山耸翠…”,石牌镇东面紧邻汉江,镇域内西、南为马良山(即内方山)环绕,其背山面水的自然环境符合我国古代关于聚落选址的风水思想。汉江既可为古镇居民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且在石牌段呈外凸状走势,便于形成码头,带来便利的水路交通条件。历史上汉江及其支流王家港(今名幸福河)在石牌段的河道变迁,也对其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汉江河道逼近镇旁则贸易极盛,河道东移则商务稍衰而得沃土。
如前所述,从汉代古城邑的废弃到石牌镇的兴起,存在一个基址迁移过程,因此汉代古城邑是石牌选址重要的历史影响因素。古镇最初以城外人流量大的公共建筑崇果寺为中心,在古城邑和汉江双重引力作用下,自西向东垂直于汉江形成了独特的“山·邑·镇·江”的线形空间格局。
4老镇区空间特色
4.1“十街三巷十八门”的防卫型布局
老镇区现有道路骨架基本保持明清时期格局,有街道10条,巷道3条。其中以东西向的山街、上正街、集街与南北向的西街形成十字形主街,并以此为骨架作渗透式发展,形成各次街。历史上出现了一系列专业性商业街,如专营日杂百货的集街,专营粮食的山街,专营棉、布的衣街和东街(亦称布街),专营木材的杉南街等。主次街道及巷道形成一种指状城乡交错的空间形态。
街与街、街与巷交叉路口呈“T”字形或“Y”字形交叉,道路通而不畅,这也与当时军事防卫需要有密切联系。至解放前,在各街巷入口和交汇处都有供安全防卫的关卡——阊门,计有18门,到夜间或外敌侵入时关闭各门。有的阊门采用过街楼形式,楼上为守护人临时居所。整个老镇区为明显的防卫型布局,呈强烈的内向封闭性。
可以看出,区别于一般滨水城镇平行于河道轴向生长,呈开放的线性空间形态,石牌老镇区的生长轨迹是“点→线→面”的辐射式生长,具有明显的向心性。老镇区形态以十字形主街为骨架,东以望山门为头,西以汉江为尾,南北分别以来凤关和北钥门为两翼,当地居民形象的称之为“凤凰展翅”。
4.2街巷空间
4.2.1曲折变化的街巷形态
街巷线型多曲折蜿蜒,人行其间,步移景异,视线总有可注视目标而不致消失于无限,从而形成持久的兴奋与期待。街巷宽窄常有变化,形成一系列丰富的阴角空间。相邻建筑大多共用山墙,当地称为“借墙”,这就使街道两侧得以形成连续封闭的界面,有助于围合成完整的街道空间以形成领域感。沿街建筑伸出屋面的马头墙及伸出外墙面的山墙和墀头对水平的檐口进行竖向分隔,形成参差错落的天际轮廓线,丰富了空间景观层次。
4.2.2适宜交往的空间场所
最长的集街长约450m,在适宜的步行距离范围之内,街巷宽度约2.8-4.5m,檐口高度约3-5.4m,重复连续的面宽约3m,D/H约为0.8-1.3,W/D约0.7-1,街道空间尺度舒适宜人,并有助于形成热闹的商业气氛,增加交往活动的产生。
街巷路面均以青石板敷设,与两侧店铺相接处抬高形成台阶,带阁楼的店铺在楼面标高处外挑宽约1m的披檐,在门前、檐下、台阶上形成室内外相互渗透的过渡性灰空间。过去还用白布覆盖街巷上空以遮蔽日晒,街道不仅是供通过的路径,而且是可供人们驻足停留、休憩交谈的场所。因年久失修,大多数青石板已破损或陷入土下。
4.3独特的节点空间——阊门
如前所述,老镇区的阊门原为安全防卫所设,但客观上也对街巷空间塑造起很大作用。首先从其位置分布看,均设在道路入口或连接点等人流停顿或交汇处,形成一系列节点空间,加之各门都有独特的命名,极大的增强了空间意象的可识别性,使得人们行走于大街小巷中有着强烈的场所感和归属感。
其次,这些阊门也起着分隔空间的作用:暗示了街巷空间的开始与结束,隔而不断,增加了街巷空间的层次性;同时将街道两侧建筑山墙连为一体,保持了街道界面的连续性。圆弧形的门洞类似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月洞门起着框景的作用,透过门洞往里看,曲径幽幽,引人入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