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966|回复: 0

[千年古镇] "豆腐之乡"石牌的十条古街

[复制链接]

8

主题

1

回帖

4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2
发表于 2016-11-3 11: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bs.jpg
石牌镇绘制的古街地图

耐人追寻的足迹

曾有人专门为石牌的古街赋诗一首:"一观三庵六大庙,三门四楼两座桥。五关十街土城环,魁阁宝塔凭栏眺。祠堂会馆清真寺,当铺书院福音堂。商家餐馆密如林,数十粮行日夜忙。货船如蚁聚码头,梨园频庆古戏楼……"

从古街的西北入口进入,虽然没有看到青石砖瓦砌成的土城,却能明显感觉到一种别样的风情。

首先来到的是山街街口。和镇上喧嚣、宽阔的主街道不同,来到这里,仿佛进入了另一个洞天。山街的巷子有点深,清一色的青石板加泥土,一眼望不到头。巷道不宽不窄,大约在3、4米之间,置身其中,微风轻拂,很是凉爽。往前走几步,两边是几间圆形的房屋建筑,据说以前都是饭馆,而且在方圆数百里都小有名气。

沿着山街往前走一会儿,有一个路口。拐过去就来到了上正街。上正街的街尾和集街的街头首尾相接,分界地是中间相隔的西街。与山街相比,上正街和集街的街道,明显比山街更宽一些。街边的房屋看上去也要比先前要高大。集街同时连接着东街、药王街、火神街的入口,组成了古街四通八达的交通。

同行的石牌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早在明清时期,石牌古街就是汉江两岸米、粮集散地,商业十分兴旺,素有"小汉口"之称。钟祥西南以及荆门东南一带粮、棉、油都集散到这里,然后走水路运到汉口,同时,商贩们再从汉口运回日用品等杂货。街上很多商铺在当时都是赫赫有名的,以源兴恒为首的8大杂货铺、36家粮行、天兴成榨坊、鲍永升木器行、潘天泰豆腐店各种门类的商行应有尽有。即便是现在,我们依然能在街道上看到过去繁华的影子,"胡瑞记"、"杜春泰"等商铺的招牌依稀可见。

70岁的退休教师龚正定住在这条街上已有好些个年头了。打他记事起,古街的繁华与热闹就是长辈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一天到晚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南来北往的都有,各种各样的货品,各式各样的吆喝声,让街头既拥挤又热闹。"

繁华一时的古街

保存较为完好的石牌古街周围,有各种文物保护单位34处,其中古遗址6处,古墓葬22处,古石刻3处,革命遗址有3处。这些文物古迹既凸显了石牌老街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又表现了石牌古镇特有的老街风貌。

家住古街的人们,淳朴而好客。走累了,进去串串门,都愿意和你谈谈古街的过去。

比如街名的由来,东街和西街是平行的两条街道,顾名思义,一东一西而得名。而药王街和火神街,则是因为街道上有着药王庙和火神庙而得名。至于"药王"和"火神"的典故,则又是一段美好的传说。

比如"关卡"的故事,在石牌几条主要街道的交界处,都设有关卡和拱门。拱门上搭建有凉棚,供人住宿守夜。在动荡不安的年代,这些关卡成为御防匪盗的良好屏障。如今"第一关"、"听江关"、"来凤关"的名头还留存在许多石牌人的心里。

再比如街道上古民居的构造,街道两旁的民居,大多是前店后作坊格局,建筑是明清风格:四进四厅、房屋高大、修筑坚固,大都以石砖、青砖垒砌而成,屋子中间有天井,前厅是接待的地方,客人进入后就要"扬声止步"。受到主人邀请,才能继续进入,第二厅是会客和聚会的地方,两侧为卧室,后面两厅是供客人住宿和娱乐的地方,也同样有天井。

走到石牌东街,不得不去的是东街26号新四军襄西独立团创建遗址。这是一处僻静的小院落,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可依然保存完好。90岁高龄的吴季平老人祖孙八代生活在这里,而今,他的重孙辈又已长大成人。和老人攀谈,还勾起了他一段80年前的红色回忆。

当年,吴季平还是一个七八岁大的孩童,正在家中读私塾。他的大哥吴伯高是一位进步青年,和中共襄西县委的一些同志有着良好的友谊。为了便于隐蔽开展地下工作,吴季平的家成为了地下工作者的办公点和接头点,许多重要的方案和文件都是在这里制定。后来,这里又成为襄西县委和中西县委所在地。而私塾正好为这一地点作了合理的隐蔽。如今,东街26号已经作为文物保护单位被重点保护起来。闲暇时,吴季平常常背着双手,来到天井下,回忆那段难忘的时光。

源远流长的戏楼

在古街上行走,每到一处,都能充分感受到这里浓郁的历史足迹和人文氛围。

位于古街西北的古戏楼,代表着老街的另一种文化与历史。

古戏楼始建于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重修。楼为两层宫殿式建筑,高9米,宽9米,长12米,面积110平方米,前后两重,单檐歇山顶。上面用琉璃瓦覆盖楼顶,闪光耀眼,下面用石柱子顶托楼身,坚实牢靠。飞廊四周,斗拱建筑,雕巧玲珑,备极工致。楼下门墙两侧石柱上镌刻着一副气韵遒劲的楹联。

戏楼门口有石狮一对,雄踞两旁;戏楼的正面,是一片广阔的场地,可容观众1000多人;场地两侧围有院墙。这座古戏楼是我省现存的唯一一座大型古代戏楼,其建成和破台开演的时间比四大徽班进北京还要早13年。

古镇石牌群众文化源远流长。"汉剧"是石牌的主要剧种,兴于清朝初年,系根据汉调发展而来。古戏楼在某种程度上说,见证了石牌汉剧的发展、兴旺、衰败的历程。

戏楼演出的戏班绝大部分是有"据"可考。最早有史记载的,在关帝庙登台表演的戏班叫泰元班,他们破台开演的时间是乾隆四十二年,最晚的是洪太班,其时间为光绪三十四年。这种有史记载的演出时间跨度大约近一个半世纪。由此可见当时石牌梨园文化之昌荣。后来,人们休闲娱乐开始出现多元化倾向,"找乐子"也不再固定在一个场所。这个时候,古戏楼作为演出地的作用不再那么明显。现如今,古戏楼的辉煌早已不在。戏楼的周围现如今皆是民房,原本看戏的广阔场地,也被四周居民因地制宜地种上了瓜果蔬菜。

石牌古街是古老的、历史的,但同时它又是年轻的、现代的。众多的古迹,古朴的生态,淳厚的民风,传统的商业,一切的一切都焕发出蓬勃的活力。古街的居民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沉浸在往事的回忆里,悠闲自得地生活着。

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石牌古镇,不仅因为"豆腐郎"而闻名于天下,镇上历史人文遗存众多、文化味浓郁的古街同样久负盛名。

石牌古街共有十条,分别是:山街、上正街、西街、衣街、东街、集街、杉楠街、药王街、仁和街和火神街。这些街道首尾相连,纵横交错,绵延10余里。在街道两边,几乎都是明清风格的建筑,高高的牌坊拱门,数不尽的阁楼庭院,甚至连那当年某某商号、某某住宅的痕迹都能清晰地辨认出来。

1.jpg
闲暇时,龚正定喜欢坐在自家的院落里拉二胡。
2.jpg
在东街26号,吴季平老人讲述着那段红色的记忆。
3.jpg
古戏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牌门户网

GMT+8, 2024-11-21 22:08 , Processed in 0.03093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