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60|回复: 0

乡村纪事:做豆腐皮的张叔

[复制链接]

17

主题

3

回帖

57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57
发表于 2021-7-19 18: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李东平

人到中年了,我闲暇的日子总爱回忆旧人旧事,趁着他们还在,能够写写他们,也是我的一点心愿。

张叔曾是我家老邻居,当年在他老爷爷那一辈,逃难到我们村庄,虽然是小姓,到今才两户,不知是我村的村民淳厚还是他们的古朴,他家当时没有人恶化过度,就自然融入了我村,谁也没拿他们当外人。

张叔的祖辈我没见过,但我见过墙上挂的照片,其中有一幅画像的人,戴着绸缎瓜皮帽,留着长髯,很清癯,还戴着一副水晶眼镜,像象个私塾先生。

张叔说他爷爷兄弟俩,前面的院子是大祖父的后代。他爷爷仅生他父亲一人,从他记事起,就记得爷爷叨着一个水烟袋吱吱地响,眯着眼,一副睡不醒的样子。

而他的父亲,整日裹着白围兜,人大概一米五左右,在南屋压杠做豆腐皮。张叔家做豆腐皮,是爷爷辈开始,就从事的谋生手段,到他这辈,只有他一个人在做。

张叔说,之所以从事“豆腐皮”生意,这得益于落户的地方挖到一方古井,井很深,水很清,口感特别好,我见过,后来随着旧村改造被石板盖上了。

张叔告诉我:当年,我爷爷把收获的黄豆,利用春秋两闲,用古井水泡发了在石磨上,磨成牛乳般的汁浆,放在大铁锅里,用细柴慢煮,不致溢锅,再点上卤,后来换成石膏,用葫芦瓢翻腾几下成豆腐碎脑。

这时,盛上一碗,撒上葱花成芫荽沫,淋上香油,趁热下肚,又解饿又美颜,更听说是长寿食品。我爷爷的早餐,每天就吃这个,活到将近90岁。

爷爷把豆腐脑用青石压成一个个像书页式的皮子,豆腐皮就算完工了。

鸡叫三遍,爷爷挑起他的小箩筐,背着玉石嘴旱烟袋,一摇一摆到汶口镇上售卖。

汶口古镇是泰山以北,汶水以南的以姜麻为主的经济古镇,南来北往客商,或住,或行,客栈饭店杂罗其间,卖花生米的,卖吃食的,这一个小摊,那一个小位,就象清明上河图。

张叔爷爷,选定了一个福来客栈紧靠卖五香花生米的茶摊,每天,饭店和客栈老板准时买几斤,做风味独特金线缠银针,无非是豆腐皮清炒去瓣绿豆芽,清口绵甜醒胃又醒心。

其余时候,爷爷就眯着眼听茶摊上说书人讲武二郎,一听一上午,都有些入戏了。

爷爷可能懂几个字,回家就在元宝纸上用毛笔记上帐。

后来爷爷干不动,走不动了,父亲继承衣钵,他干起这门营生。但由于人很矮,挑起担子,晃晃悠悠。他最爱走街串巷,一早卖了,好回家收拾土地。

那时这种生意有却无,没人追究,赶上家里来了急客,黄芽白菜炒豆腐皮,也能说过去。

再后来张叔赶上改革开放,盖起大瓦屋支起大锅,改善门庭,不用出门就能卖了,也许豆腐皮香不怕巷子深,他的小本生意看着干成不大不生意。

每天迎来送往,生意很好。

不过下午,张叔再忙也放下手中活计,与他的老伴和有点智障的儿子在屋后,点瓜种豆,悠闲地生活着。豆腐皮控下的豆槽和浑水浇灌着茄子,黄瓜,村里人谁见谁夸,说他们会过。

会过,在我们这儿叫会生活。

想想,拍个黄瓜,拌个豆腐皮,喝个小酒,也挺惬意的。

如今,张叔年过七十有五,身体大不如前,可他的祖传手艺被热爱民间手艺的爱好者,发到网络上,大火起来。

虽没了古井,老人们,还有传统作坊,他家的豆腐皮一天做不完,不够卖,成了张叔甜蜜烦恼。

我问过张叔,这做豆腐皮有独家秘方吗?为啥你做得那么好吃,卖的火?

他说,用心就行。其他说不上来了。

我真不信,我觉得张叔他们祖代把时光、希望和祝福,都倾注在豆腐皮上,把真诚、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加在里面,才让人尝出了甘淳、厚度和美满。

真想,尝一口家乡的美味啊,留住了是岁月,和时光还有浓浓的老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牌门户网

GMT+8, 2024-11-23 18:04 , Processed in 0.02452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