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82|回复: 0

[石牌文艺] 献给乡村的青春年华(石牌知青回忆)

[复制链接]

15

主题

8

回帖

59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59
发表于 2019-7-10 13: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臻林
已授权石牌门户网公众号发表


人到晚年,往往总会情不自禁的回顾自己一生走过的路,有无虚度,有无留念,有无不舍,有无遗憾,有无值得珍藏而又不愿舍去的回忆?说来也巧,确实有这么一段刻骨铭心的过往,时光流逝,尽管过去已半个世纪,但仿佛就在昨天,那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知青岁月,五十年前。一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知青下乡运动,席卷全国城乡各个角落,神州大地随之而沸腾,那是一段千万热血青年,用他们的青春年华谱写的壮丽史篇。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印痕。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毛主席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成为当时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洪流,千万家庭带着不舍,挥泪送别尚未成年的子女远赴荒野他乡,去当一名有文化有知识的新型农民,我也是那大环境下的追随者,其中的一员。

对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有人评说那是裹挟人权,是埋没青春,但我认为,任何事都有它的另一面,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国之主体民众,他们也有人权!有青春!有尊严!那里温藏着许多课堂上,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取不尽的宝贵财富。因此,对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对与错,功与过,不做任何评价,不会用美丽的词澡去赞美,更不会刻意去贬低,只是实事求是的,客观的再现当年知青,在农村艰苦生活的真实状况。告诉我们的后人,我们曾经走过的路……。告诉他们生活的不易,懂得珍惜!

记得那是一九六八年,人们还沉浸在新年欢乐喜庆的气氛中,浓浓的年味尚未散尽之时,在石牌区知青办的精心组织下,一天午饭后,我怀着满腔热情,带着对美丽乡村的憧憬之情,告别家人亲朋,背起行囊与同学一道,乘上知青办早已安排好的拖拉机,奔赴各自的第二故乡(除我之外其他同学也是前往瓦瓷万嘴的知青),开启人生旅途的第一站一一“广阔天地农村”。

那天天气特别的寒冷,呼呼的北风那个吹啊,让人冷的浑身发抖。同学们一个个龟缩在车厢中,面色凝重,没有言谈,没有欢笑,昏暗阴沉的天空让人心情特别压抑,蒙蒙细雨也不知疲倦的下个不停,路旁结满冰勾的树枝随风吱吱作响,不时掉落的冰勾砸在头上让人心烦,拖拉机在结冰的土路上缓缓爬行,到达瓦瓷公社已是下午三点多钟,从公社西行到官堤大队,大约还有七八华里的山路,由于山路狭窄,车辆不易行驶,只能徒步前行,此时公社另外安排了一名知青随我一组,他叫贺德生,瓦瓷本地人,忠厚老实不善言谈。我俩顺着山道一路西行,只见齐腰的茅草铺满山坡,一间间破旧的农家草屋在眼前闪过,枯树残枝,荆棘藤蔓相互缠绕横躺在路旁,路上行人欲断魂,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感觉不到一丝丝生机勃勃的气息,我俩犹如一对行走在山间的孤魂野鬼,一股莫名的失落袭上心头,有种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偶尔也有几只小鸟掠过头顶,野兔时而从茅草丛中窜出,此时此刻仿佛又嗅到了生活的气息,重新回到了现实生活中,心中随之也泛起了嘀咕,难道说这就是我将要去的地方?将是伴我生活的沃野?这就是我憧憬中的美丽乡村?放眼无际的荒野,我不敢继续去想,因为这就是现实,这就是艰辛的农村!别无选择必需去面对!

羊肠小道还在继续延伸,不知尽头在那里,天近黄昏时,我俩来到了大队部,一位五十开外的长者,写满沧桑的脸上带着微笑,热情的接待了我们,经介绍他就是一位有着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大队书记陈整国同志,一身粗布中山服,乍一看就是一位憨厚,地道地农村大叔,他家就在六队,我们随他一同直奔小队,刚到村口,吴邦林队长及乡亲们早已等候在那里,他们热情地接过我手中的行囊,簇拥着我俩,一路欢笑来到了早已备好的新居,那是一间座西朝东,土坯砖筑成的旧仓房,大约四十平米,用土砖坯拦腰隔成两半,里间用砖坯就着木板撘成的两张床铺,那就是休息的地方,外间摆放着乡亲们捐助的,旧的桌椅板凳,大门左侧一间厨房,摆放着水缸及锅碗瓢盆,这就是这个家的全部家当,虽说凄凉寒酸,但毕竟是一处能遮风挡雨的栖身之处。想到将要在这里度过漫长的日日夜夜。多少也有些凄凉心酸的感觉,苦涩的泪水在心中流淌。

这里是典型的山丘地带,散落着十几户农家,是一个不足百人的小山村,村前是一片赖以生存的冲地稻田,村后是一片山坡旱地。初来乍到,一切感到生疏而拘谨,一张张并不熟悉的生面孔,却总是带着笑脸,热情地和我打招呼,询问生活中有什么不适?有什么需求?像亲人般的关爱着我,而我却因环境及生活的巨大落差,一度心情倍感郁闷,总是腼腆的刻意回避闪躲,不愿过多的与乡亲们交流。静下心来细想,又觉得乡亲们是那么的纯朴,憨厚,真诚可亲,他们世代生活在这穷乡僻壤,却每天总是那么的开心,对生活充满阳光,待人总是那么的宽厚豁达、直白,没有一丝一毫的掩饰,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对待生活的热忱,对故土的挚爱之情,郁闷的心情豁然开朗了许多,意识到要想和乡亲们打成一片,必须彻底的将自己融入其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重新定位自己的生活方向,树立这里就是我的家!乡亲们就是我的亲人的平常心态。开心快乐地和乡亲们共同劳动生活,用辛勤劳动的硕果去迎接灿烂的明天!

有了正确的方向,从此和乡亲们一样,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农耕生活的艰辛那是一定的,耕田,打糙,插秧,挑粪施肥,扒沟清坎,割谷挑草头等农活,对我来说,无一不是一次次肌体上的痛苦磨炼,心灵深处的不断洗礼。明知这将是一段艰苦的生活,但我还得去学习,去探讨,去实践,做任何事都有它的第一次,都有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实践出真知这是不变的真理,世上没有先知先明的奇才,我也有过许多的第一次,也落下了许多笑话。

记得第一次耕田留下了许多包块,那是未能掌握好耕田的技巧,深了拉断引绳损坏犁耳,浅了犁飘了留下包块,搞不好有可能来个饿狗扑食摔倒在地,要想倒回重犁,可牛就是不听使唤,不愿倒退,真是一头犟牛,自己也搞的满身尘土,累的直喘粗气,算是白忙活了半天,只能留下无奈;第一次插秧被“困”田中难以上岸,引得大姑娘小媳妇们的哄堂大笑,还风趣幽默地称之为关门捉“小猪”,本已累得腰酸背痛的我,一下子满脸羞红,灰头土脸的非常尴尬,心中也充满了委屈,自愧技不如人;第一次挑粪施肥差点将五藏六腑掏空,那是一间牛舍,当我进入牛舍的瞬间,一股难闻的气味让人窒息,脚下污水屎尿很快浸透了鞋邦,蛆虫爬满了墙壁,蚊蝇到处乱飞,我赶紧挑起一担牛粪,逃离这臭气熏天的牛舍,本想到田间地头吸取一下新鲜空气,没想到更难堪的事情接踵而来,看到乡亲们用手捧起牛粪洒向秧田,我犹豫了,迟迟不敢将手申进粪筐,这时贫农组长陈叔,正好挑着一担牛粪停在我身旁,看到此情,他捧起牛粪毫无顾忌的边洒边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朱啊,你刚到农村要学会适应,要入乡随俗,你的路还长,生活才刚刚开始,坎坷将会伴随一生,要知道手不沾屎不知饭香,肩不磨破难以为家,脚不长茧难行万里路”,陈叔的这番话当时虽未完全理解,但我知道,他这是在言传身教的帮助我,鼓励我,无奈之下我只好别过头去,闭上眼晴胡乱地将牛粪洒向田间,收工后我脱光衣裤,躺在水中不断搓洗,想起那臭气熏天的场景,难免还是心有余悸,久久难以平复;第一次挑草头那才一个叫累呀!那时我自身体重不过百斤,却要用稚嫩的肩膀,挑起超过体重一点五倍的重担,往返于山间小道上,一趟两趟还可以,慢慢地渐感体力不支,到后来只能像蜗牛一样缓缓挪动着脚步,本想卸下重担休息片刻,但不行呀,那可是沉甸甸的谷子,若要放下重担,谷子将会洒落满地,谁又舍得浪费已到手的每一粒粮食?没办法只能咬紧牙关坚持,豆大的汗珠像瀑布般从头上滚落,汗水浸透了衣裳,稚嫩的肩膀磨破了皮,鲜红的血水粘连着衣裳,疼痛难忍,那时年轻倔强,在苦在累也不愿在乡亲们面前,流露丁点的情绪,只能将痛苦深深地埋藏于心中,苦涩的泪水暗自在心中流淌。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脑海中一片空白,好不容易熬到了收工,回到住所,人就像散了架似的疲俻不堪,茶不思,饭不香,瘫倒在床上呼呼大睡。那时毕竟年轻,一觉醒来,还得穿上被汗水浸透过的,硬邦邦的衣裳,带着伤痛继续去劳作。

知青生活中的点滴实在太多,扒沟瓷片扎破脚板,清坎野峰蜇伤脸颊,割谷镰刀划破手指,也就是说,每一次劳动总是旧伤未愈新伤又添,桩桩件件始终贯穿着艰辛与伤痛,它就是血与泪的真实叙述,正如唐诗所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古人们真实形象的道出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及不易,对知青而言,那就是一段彻头彻尾,脱胎换骨的人生经历。枯躁而又乏味。

成天忙碌劳累,偶尔也有开心快乐的劳动场面,那是秋收后进入冬季,为来年生产打基础,大搞水利建设,筑坝围堰,需夯实坝体堰堤,那个年代没有机械,全靠人力石夯夯实,一般由四到八人,将石夯高高举起重重落下,为聚集力量行动一至,好似行船的纤夫一样,需领唱咐和,领唱者的唱词一般都是即兴发挥,其内容丰富多彩五花八门,有赞美,有向往,有憧憬,有期盼,有祈祷,也有风趣幽默,有挖苦讽刺等等,总之就是开心快乐!一次拿我开心,领唱者用他浑厚响亮的嗓音唱到:“小朱娃儿,嗨哟,真可怜那,嗨哟,小小年纪,嗨哟,下乡来呀,嗨哟,断了奶哟,嗨哟,莫伤心哟,嗨哟,乡亲们哟,嗨哟,来帮你哟,嗨哟”,唱的我既羞又心酸。同时也显现了农民朋友们,在那艰苦岁月中,能保持极高的生活情操,着实让人赞赏。热烈欢快的劳动场面,使之忘了疲劳留下了欢乐。

经过一段时间的痛苦磨炼,及乡亲们的言传身教,终于第一次获得了乡亲们的肯定和赞许,也是我知青生活中第一次精神上的慰籍。劳动报酬也由八分到九分,最终升至十分,终于和乡亲们同工同酬了,但我认为,这不仅仅只是报酬的问题,报酬只是体现了一个人,对社会贡献大小的等值,重要的是显现了作为知青的人生价值,心中油然升起一股幸福的获得感。那年年底分红,除去一年的生活开支外,分得九十七元六角三分的红利,那可是我一年用辛勤的汗水,换得的劳动报酬,手棒着这为数不多的钱,不知是高兴还是辛酸,苦涩的泪珠总在眼窝窝打转,高兴不起来,辛苦劳作一天就值那么几毛钱,谁又能高兴的起来呢!虽然微不足道,但毕竟是我的劳动所得,第一次回报我的娘亲,心中倍感自毫!

知青生活中,艰苦的劳动只是对肌肤的不断磨炼,毕竟年轻体力恢复的快,忍一忍也就过去了。最难煎熬的还是物资生活,一日三餐,在那个物资极度贫乏,一切凭票供应的年月,国家也正如我们年青人一样,处在成长时期,人们普遍还在温饱线上挣扎,作为知青,没有任何生活阅历,更不知勤俭持家的重要性,总是今日有酒今日醉,每月有限的物资供应,十天半月便消耗殆尽,接下来的日子只能是饥一顿饱一顿,有时饿的不行,只有厚着脸皮,到乡亲们家里去蹭饭,本不宽裕的乡亲,他们从不吝啬总是倾其所有热情款待。

那是一段难以忘怀的艰苦岁月,要说知青生活有多苦,只能这样概括:年少无知不更事,下放农村去磨炼,从此艰辛常相随,儿在山野娘挂心,儿编谎言骗娘亲,生活美好莫挂牵,实则生活似黄连,盐水伴饭家常事,苦涩野菜盘中餐,有盐无油刮断肠,不知油腥是啥味,偶尔尝尝胃不适。酸甜苦辣全尝尽,心中流淌血与泪。这就是知青生活的缩影。乡亲们看到这苦不堪言的困境,他们是看在眼中疼在心尖,时常捐送一些淹韭菜,咸菜之类的菜肴帮我们解困,虽说普通,但我们却如获至宝,胜似美味佳肴,也是乡亲们的一片爱心。

知青是那个特殊时代的产物,它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只有经历过的人知道,从国家层面上讲,缓解了当时的就业压力,促进了社会的安定,造就了一代对社会有用人才。

从个人角度讲,在农村让我真正学到了,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好传统,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让我受用一生,见证了农民朋友们的真实生活,真情实感,他们是我生活中的良师益友,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才是最吃苦,最勤劳,最善良,最无私奉献,心灵最干净,最值得受人尊敬的人!不要人夸颜色好,要留清气满乾坤!

人活一辈子到底为什么?复杂的社会,有不透的人心,放不下的牵挂,经历不完的酸甜苦辣,走不完的坎坷,越不过的无奈,忘不了的咋天,忙不完的今天,最终不知消失在哪天。光阴似箭,半个世纪已匆匆溜过,知青只是我人生中的一段插曲,已成永远的回忆!因此,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祝愿我第二故乡的乡亲们生活更美好!更幸福!祝愿知青朋友们珍惜,安享幸福美好的夕阳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牌门户网

GMT+8, 2024-11-22 18:12 , Processed in 0.02784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