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26|回复: 1

[石牌文艺] 瓦瓷滩窑货园子

[复制链接]

26

主题

16

回帖

140

积分

正常用户

积分
140
发表于 2019-5-9 17: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曾昭立

“窑”字渊源于古代烧羊制佳肴的“穴”。常用汉字窑,具有名词性质。最常用的是工业中的窑,是一种高温下(一般>800°C)烧制产品的热工设备。

详细释义:

窑,烧瓦灶也。——东汉·许慎《说文》

陶灶曰窑。——《通俗文》

文采纂组者,燔功之窑也。——《管子·七臣七主》

穴内口为灶,令如窑,令容七八员艾,左右窦皆如此。——《墨子》

窑:呈长条形,依山坡所建,自下而上,如龙似蛇,故瓦瓷滩的窑称为龙窑。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质地比瓷器粗糙,通常呈黄褐色。也有涂上别的颜色或彩色花纹的。在家乡瓦瓷滩,人们通常把陶器称为窑货。据《石牌志》载:瓦瓷滩的陶器,以其质坚通气、盛储茶水和米茶越陈越凉爽口以及瓦瓷滩的灯盏而驰名。瓦瓷滩的“窑货”主要以日常生活盛藏器为主,如钵、坛、罐、缸、壶、另外烧制红瓦、涵管等陶器。烧制一件优质陶器,工序繁多,且每一道工序都十分重要。练泥、制坯、上釉、烧窑、装窑,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大师傅把关,相应的制坯大师傅、看火大师傅在当时可谓十分“吃香”。成型的毛坯是要通过模具,车盘等半机械工具,一口缸成型,用的像面粉样的细柔泥巴,可谓千锤百炼敲打出来的,而且是分次慢慢往上加的,毛坯在未荫干前,像豆腐样闯不得,生怕碰到而前功尽弃了,这是粗人(指与泥土打交道的人)做的细活,转移、抬运这些毛坯也很讲究方式方法,就像拿玻璃样特别小心,生手根本不允许你告近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石牌也只有瓦瓷有这个优势,它处难觅啊!

“窑货”是瓦瓷滩响当当的稀罕物件,曾远销全省各地,特别是天门、沔阳、潜江、仙桃、监利、洪湖等地的群众非常喜爱这些陶器。在乡村没有楼房的年代,瓦瓷滩的红瓦也曾在周边地区热销。当时由于交通闭塞,有些地方甚至靠肩挑背背,走村穿户,那时窑货还可以用粮、腊肉调换,有人这样说:出门一担货,回来一担粮。对于当时瓦瓷滩的人们来说,这些卖窑货的人在当地还真让人羡慕。

那时候瓦瓷滩每家每户都有大缸、小坛,大缸当粮仓、中缸做水缸、坛坛罐罐盛装杂粮等。记得小时候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到乌湖挑水回去把水缸倒满,然后去放牛,放牛回来,再赶去上学读书。那时如果用大缸装粮食那就相当是现在的土豪了。当地民俗:嫁女进院要看缸,缸多粮食就多,嫁过去不挨饿。据说,天(门)沔(阳)一带,曾经把瓦瓷滩的窑货当做出嫁女的主要嫁妆,特别是一种“枕头坛”,寓意团团圆圆。因此,瓦瓷滩的窑货曾一度俏销多年。

改革开放后,因“窑货”没有走向更高层次的陶器产业细分领域,瓦瓷滩的陶器终究只能是“窑货”。轻巧美丽的搪瓷、青瓷,塑料制品逐步替换淘汰笨重的陶器,窑货也就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陶器历史悠久,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作为生活用品,陶器曾一度非常盛行。

瓦瓷滩人制作陶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半个多世纪前。瓦瓷滩烧制的陶器在汉江平原一带的县市里小有名气,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这要归结于家乡的好土。瓦瓷滩的陶土,粘性好,耐火强度高,用这里的土烧制的陶器“味道好”,瓦瓷滩生产的陶器,简朴实在,说不上精美。用来煮饭、熬汤的锅,实用、耐火、味道好,陶器煮出的藕是紫红色的,特别香甜,高压锅可煮不出这种味道。

上彩釉的藕缽、荷花茶壶(见荆门周刊2019年第17.18期22版往事存档)和上釉的烘笼炉子一般是托人走关系订制的,不仅是家居用品,还是具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随便买不到呢!

陶器厂在汉江的马良设有一个专业码头,专门走下江的货,并有一个屯货场地,厂里派有专人负责,从厂里专人送货,每天风雨无阻有一趟板车。另外,陶窑分高中低温,我们的产品为什么盛食品味纯而不易腐,除了水土可能跟温度也有关。

得益于襄河的黄金水道,瓦瓷滩的陶器制品过去一直是通过石牌和马良的河码头的船只运走向全国各地。改革开放后,本地的村民才通过马拉板车将窑货送往全国各地。

每次烧制好的窑货出窑后,都得先按各种规格、等级运送到货园子,然后通过开票、收款、发货等流程,将窑货运往各地销售。

瓦瓷滩的窑货园子(仓库)有两处,一处是通过胡声贵家旁边的观音门进入的,具体位置在贺常安家旁边,当时由艾维兴(其子艾学敏,其女艾学萍)和方晓青(其女杨清华,其子杨毅平)两位老人开票、收款,收、发窑货。艾维兴老先生写得一手左手好书法,每年春节都要为当地老百姓书写春联,艾老先生与方妈妈拨打算盘的技能在瓦瓷滩也是响当当一流的,算盘打得好,会大九规、小九规。艾老先生虽然行走不便,但精气神很足,走路都带风。他做事用心,做什么都比较内行,能处理一些复杂的事情;另一处窑货园子在原工农二队周家顶家与李大禄家中间,模糊记得那里有个诊所还是学堂,这里的窑货园子由石国雄(其女石定芝,孪生儿子石定保、石定卫)和刘家佗(其子刘远志)两位老人负责开票、收款、收、发窑货。老姓窑出的窑货就运往前者的窑货园子,宁格窑出的窑货就运往后者的窑货园子,窑货园子可谓是瓦瓷滩陶器厂的财富之门,是窑货进出的重要通道,已记不清两个窑货园子何年何月拆的了。

仓如弥勒之肚容纳万千珍奇
人像诸葛之脑明细点滴账单

记得石牌镇上经营陶器产品是供销合作社日杂门市部,库房后来在荆台一队,即造纸厂旁,开始也在镇内门市部,这里的窑货是瓦瓷滩搬运站的板车队从瓦瓷滩运送来的。

在窑场上贩运窑货的搬运工口中,习惯把到窑货园子买货叫“捡货”,上世纪80年代初期,拖窑货卖已成为瓦瓷滩吃农业粮(原工农大队后来改名瓦瓷村)的人发家致富的一种途径,但凡家里有男劳力的家庭,都会在秋收后拖运陶器去卖,改变家庭经济状况。

记得七八十年代贩运窑货的搬运工从窑货园子里将烧制好的窑货买好后,用扁担挑回家里,或在窑上捡些价格便宜的、有问题的窑货回家,用补修材料修补好后,拖运到各地销售,赚点钱贴补家用,我二哥就干过好多年。

在窑厂我老屋,无法睡上懒觉。鸡叫头遍后,挑担者“哼哼嗬嗬”,扁担压实“咯咯吱吱”,一串声接一串声。瓦瓷的集市是全日候的。瓦瓷滩的东边是著名的姚堤,在堤埂的延长线上,可以通向石牌和马良;南边是通向马良、沙洋的道路,土路也显夯实,搬运工人放下板车的档板将大型水缸捆绑固定到车身,接着大件在前,坛坛罐罐在后,运窑货的板车形成了一条长长的队伍,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陶器厂自古以来流传着诸多传说。勤劳朴实的乡里乡亲,千百年来,天天与陶器打交道,对陶器情有独钟,与陶器和陶器龙窑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位老窑匠特别感慨地说:陶器龙窑虽已完成使命,退出历史舞台,但每当看到昔日的陶器龙窑,就会不由得想起在旧社会饥荒年间,挑着窑货(陶瓷当地叫窑货)到外地去换救命粮的情景。一代又一代陶瓷厂人在常年的“变土为金、火里求财”的劳作中,积淀下了宝贵的陶器文化。


【忆乡情】

老宅位于滩中央
祖辈勤劳种田忙
对面就是火神庙
历史老街经沧桑

房前屋后是湖塘
湖里一股荷花香
不见牛羊来喝水
只见乡亲洗衣裳

瓦瓷历史古又长
相传皇帝朱元章
为父守灵用灯盏
神灯一点永久亮

瓦瓷陶器美名扬
水陆运输销远方
祖辈几代往下传
如今古街已变样

瓦瓷滩上九条窑
陶器文化历史忙
陶缸盛水又当仓
家家户户把它藏

猴宝山上晒谷场
祖孙三代把谷扬
往用犁耙弃一边
如今机械种田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6

回帖

70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70
发表于 2019-5-9 17:46: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50后

瓦瓷集上曾昭立,
乡愁美文话陶乡。
往昔窑园胜景讲,
瓦瓷陶工精工匠,
龙窑老窑非遗扬。
老窑匠工精品响,
园子窑货争购抢,
日用窑货销汉湘。
原生土陶灰飞殃,
传承继承无人想,
原始陶嚣消失玱,
乡愁呐喊引众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牌门户网

GMT+8, 2024-11-22 19:38 , Processed in 0.02269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