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757|回复: 0

[千年古镇] 因邑而兴的湖北古镇——钟祥石牌

[复制链接]

17

主题

6

回帖

64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64
发表于 2016-11-20 16: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Zhongxiang Shipai:the Historic Town in Hubei Booming from a Castle City
李百浩 Li Baihao  叶裕民 Ye Yumin
摘  要:该文结合石牌古镇“因城邑而兴,因商贸而盛”的历史背景和背山面水的自然环境,解析其与汉代古城邑、汉江形成的线形空间格局,对老镇区“十街三巷十八门”的防卫型布局、独特的节点和街巷空间、富有地域性特色的天井式民居以及戏楼建筑的基本型制和建构特点等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湖北古镇  钟祥市  石牌镇  历史镇区  天井式住宅
Abstract: Shipai is a historic town in Hubei with Mountains and the Hanjang River around, boomed from a castle city and prospered from the business. Combining with the histor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Shipai,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pace form which is lined up by the mountains, the city, the town and the river. It also studies the defensive layout of 10 streets, 3 lanes and 18 gates, the node and street space of the historic town area, and the regional features of the Tianjing residence in type system and construction.
Key word: Historic town in Hubei  Zhongxiang City  Shipai Town  Historic town area  Tianjing residence

1、概况
石牌镇位于湖北省钟祥市西南22 km,东临汉江,地处江汉平原北部、汉水中下游流域半丘陵半平原湖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境内气候冬冷夏热,雨量充沛。
石牌之得名,传说缘于明末清初此地濒临汉江,岸边有一石头牌坊,江中行船常以此为记停靠,牌坊边有茶肆店铺供过往船商食宿歇息,日久人们将石头牌坊简称石牌,沿袭至今。
石牌镇位居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钟祥市“四大古镇”①之首,历史上依托汉江水路交通优势曾一度贸易繁盛,有“小汉口”之称。现镇区内保留有汉代古城遗址、明清古街巷肌理、民居院落等历史遗存,近年来未得到妥善保护,虽有破坏,但历史格局和风貌仍清晰可见。

2、古镇沿革
2.1渊源――从军事城镇到县邑治所
石牌古属荆州领域,三国时名荆城,蜀将关羽曾屯兵于此,为军事重地。据《三国志?魏志?文聘传》记载:“聘攻羽重辎于汉津,烧其船于荆城。”后为历代县邑治所,隋朝时废,名荆台县。
汉代荆城遗址尚存,位于镇西,当为今之石牌镇形成渊源所在。城呈方形,边长1500m,面积2.25km2,夯筑城垣宽10-20m,残高约1.5m,城外有护城河遗迹,现为钟祥市文物保护单位②。
2.2兴起――逐水而聚的附城草市
唐宋以来石牌名荆台,地属荆门。在今集街与西街交汇处有创建于唐代的崇果寺(又名凤台寺)遗址,说明在隋朝荆台县废除前后,县城东濒临汉江处已形成聚居点,城门外形成草市。由此可推断:随着农产品交换的扩大,该聚居点逐步发展成为附城草市,并进一步向市镇发展。可以说,因城邑而兴、逐水而居正是今之石牌镇兴起的主要缘由。
2.3繁荣――商贾云集的商贸集镇
明嘉靖十年(1531),石牌改隶钟祥县,依托汉水便利的交通条件,上通襄樊下抵汉口,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华的区域性中心商贸集镇;清乾隆十一年(1746),钟祥县丞移驻石牌,“水陆舟车,辐辏云集,一带烟火迷离,不下数千户”③;清咸丰、同治年间开办汉剧科班,被誉为汉剧摇篮之一;民国初年,为钟祥县西南及荆门东一带物资集散地,成为当时以汉口为中心的湖北城镇经济网络中的重要环节。
2.4发展――保护老镇区,开发新镇区
改革开放以来,石牌镇以老镇区为中心向外扩展形成新区,1976年在老镇区南侧修建的听江大道成为全镇新的发展主轴,逐渐取代了集街。1990年代初,新镇区发展迅速而老镇区则逐渐走向衰败。现在石牌镇区常驻居民1.8万人,新老镇区并存,建成区3km2。目前,建设石牌旅游专业镇,保护发展石牌古镇已纳入钟祥市“十一五”旅游规划。

3、古镇选址与空间格局
“荆台为四镇之冠,汉水潆洄,方山耸翠…”④,石牌镇东面紧邻汉江,镇域内西、南为马良山(即内方山)环绕,其背山面水的自然环境符合我国古代关于聚落选址的风水思想。汉江既可为古镇居民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且在石牌段呈外凸状走势,便于形成码头,带来便利的水路交通条件。历史上汉江及其支流王家港(今名幸福河)在石牌段的河道变迁,也对其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汉江河道逼近镇旁则贸易极盛,河道东移则商务稍衰而得沃土。
如前所述,从汉代古城邑的废弃到石牌镇的兴起,存在一个基址迁移过程,因此汉代古城邑是石牌选址重要的历史影响因素。古镇最初以城外人流量大的公共建筑崇果寺为中心,在古城邑和汉江双重引力作用下,自西向东垂直于汉江形成了独特的“山?邑?镇?江”的线形空间格局。

4、老镇区空间特色
4.1“十街三巷十八门”的防卫型布局
老镇区现有道路骨架基本保持明清时期格局,有街道10条,巷道3条。其中以东西向的山街、上正街、集街与南北向的西街形成十字形主街,并以此为骨架作渗透式发展,形成各次街。历史上出现了一系列专业性商业街,如专营日杂百货的集街,专营粮食的山街,专营棉、布的衣街和东街(亦称布街),专营木材的杉南街等。主次街道及巷道形成一种指状城乡交错的空间形态。
街与街、街与巷交叉路口呈“T”字形或“Y”字形交叉,道路通而不畅,这也与当时军事防卫需要有密切联系。至解放前,在各街巷入口和交汇处都有供安全防卫的关卡――阊门,计有18门,到夜间或外敌侵入时关闭各门。有的阊门采用过街楼形式,楼上为守护人临时居所。整个老镇区为明显的防卫型布局,呈强烈的内向封闭性。
可以看出,区别于一般滨水城镇平行于河道轴向生长,呈开放的线性空间形态,石牌老镇区的生长轨迹是“点→线→面”的辐射式生长,具有明显的向心性。老镇区形态以十字形主街为骨架,东以望山门为头,西以汉江为尾,南北分别以来凤关和北钥门为两翼,当地居民形象的称之为“凤凰展翅”。
4.2街巷空间
4.2.1曲折变化的街巷形态
街巷线型多曲折蜿蜒,人行其间,步移景异,视线总有可注视目标而不致消失于无限,从而形成持久的兴奋与期待。街巷宽窄常有变化,形成一系列丰富的阴角空间。相邻建筑大多共用山墙,当地称为“借墙”,这就使街道两侧得以形成连续封闭的界面,有助于围合成完整的街道空间以形成领域感。沿街建筑伸出屋面的马头墙及伸出外墙面的山墙和墀头对水平的檐口进行竖向分隔,形成参差错落的天际轮廓线,丰富了空间景观层次。
4.2.2适宜交往的空间场所
最长的集街长约450m,在适宜的步行距离范围之内,街巷宽度约2.8-4.5m,檐口高度约3-5.4m,重复连续的面宽约3m,D/H约为0.8-1.3,W/D约0.7-1,街道空间尺度舒适宜人,并有助于形成热闹的商业气氛,增加交往活动的产生。
街巷路面均以青石板敷设,与两侧店铺相接处抬高形成台阶,带阁楼的店铺在楼面标高处外挑宽约1m的披檐,在门前、檐下、台阶上形成室内外相互渗透的过渡性灰空间。过去还用白布覆盖街巷上空以遮蔽日晒,街道不仅是供通过的路径,而且是可供人们驻足停留、休憩交谈的场所。因年久失修,大多数青石板已破损或陷入土下。
4.3独特的节点空间――阊门
如前所述,老镇区的阊门原为安全防卫所设,但客观上也对街巷空间塑造起很大作用。首先从其位置分布看,均设在道路入口或连接点等人流停顿或交汇处,形成一系列节点空间,加之各门都有独特的命名,极大的增强了空间意象的可识别性,使得人们行走于大街小巷中有着强烈的场所感和归属感。
其次,这些阊门也起着分隔空间的作用:暗示了街巷空间的开始与结束,隔而不断,增加了街巷空间的层次性;同时将街道两侧建筑山墙连为一体,保持了街道界面的连续性。圆弧形的门洞类似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月洞门起着框景的作用,透过门洞往里看,曲径幽幽,引人入胜。
现仅存的阊门有东街与集街交汇处的阊门口和火神街与集街交汇处的狮子口。

5、古镇建筑
5.1公共建筑
石牌镇历史上曾有衙门、当铺、寺庙、书院、戏楼等公共建筑,分布数量之多和门类之全显示其已具相当完善的城市职能。现仅存关帝庙戏楼,为省级文保单位,创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至五十六年(1714-1717),重修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平面呈“凸”字形,一层原为关帝庙山门,二层分前台和后室,前后为歇山灰瓦屋顶组合,间杂有黄色琉璃瓦,明间为抬梁式构架,两山为穿斗式构架,人字形斗拱繁复精致,形式独特。
5.2传统民居
石牌传统民居可分为纯居住式和前店后宅的街屋式,受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色。
5.2.1平面型制与空间组织
石牌传统民居以天井为核心组织空间,典型的平面型制为三开间,垂直于街道沿纵深方向伸展,沿隐性的中轴线依次布置沿街店铺、天井、厅堂、内院、杂屋、后院等,两侧对称布置厢房,由外至内形成从公共到私密的空间序列。
以厅堂、厢房围绕天井布置形成的“回”字形合院空间为主体,与“一”字形厅堂构成两种基本组合单元,沿纵深方向可拼接成规模庞大的院落群体,如现存的集街46号付宅有3重天井,进深达51.8m。
组合单元之间用伸出屋面的封火墙分隔,墙上开约1.2m宽的门洞,各单元空间既流畅贯通,又彼此相对独立,使得整幢建筑可顺应地形灵活布局而不必拘于方正规整,而且即使一个单元失火或者毁坏也不影响相邻单元的正常使用。
也有两开间的住宅,盖因商业繁荣,临街地价昂贵,压缩面宽所致。如山街62号肖宅,其中有一开间宽仅2m,功能已异化为单纯供交通的过道,相应地天井也紧邻山墙一侧布置。
5.2.2建构特色
(1)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体系
石牌镇传统民居多为一层带阁楼,普遍采用这种木构架承重体系,明间为抬梁式,两山中柱落地为穿斗式,柱上承檩并有随檩枋,颇为考究,当地典型的木构架为“七柱九檩”体系。墙体为湖北民居广泛采用的灌斗墙,下打杉木梅花桩墙基,不承重,仅起分隔、维护作用,以蚂蟥攀与柱拉结增强整体刚度。也有局部墙体直接承檩的现象。
(2)抹角四方天井与斗枋
天井在石牌传统民居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形态及相应构造也颇具地方特色:周围为轻盈通透的木隔扇,平面呈方形或矩形,四角做45°斜向抹角;阁楼层沿天井周边均外挑1-2倍柱径的距离,上下层柱也相应错开而非上下通直,用材下大上小;挑梁头常饰以精美木雕,当地称为“斗枋”,是结构与装饰功能完美结合的构件。
(3)天斗、亮斗、亮瓦
同大多数其他湖北古镇,在石牌传统民居广泛使用亮瓦和亮斗来解决阁楼、厢房的采光问题,前例山街56号陆宅是现存唯一保留有亮斗的民居。天斗也曾有采用,惜今实例不存。
5.2.3外部形象
民居外部形象依其出檐情况可分为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利用穿枋外挑承檐檩,临街为木版门窗,形象开放,多为前店后宅式住宅,有的还在一层楼面标高处外挑披檐,形成颇具特色的重檐立面;另一种是硬山檐口,沿街白粉墙,中间为石库门,有的在入口大门上方有雨蓬,形象较封闭,多为纯居住性住宅。

6、结语
以上从宏观到微观角度对石牌镇进行了研究,虽然古镇居民对世代居住的地方有着普遍的历史认同感和自豪感,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古镇已难以满足人们对现代生活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求:居住环境恶化、历史文脉传承断裂等问题渐渐凸现。如何更好的保护好古镇历史文化遗产并使之在新时期焕发新的活力是一个值得继续研究的课题。
(注:本文在调研过程中得到湖北省文化厅、钟祥市建设局、钟祥市博物馆、石牌镇政府及当地居民大力协助,特此致谢!)

注释:
① 钟祥市四大古镇为:石牌、丰乐、洋梓、臼口。湖北省钟祥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钟祥县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 61
②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 397
③ 重修凤台寺前后佛殿碑记.转引自钟祥市《石牌志》编纂委员会.石牌志.钟祥:钟祥县石牌公社管理委员会,1982. 190
④ 同注③
参考文献:
1. 易伯,陈凡,刘炜.因茶而兴的湖北古镇――赤壁羊楼洞.华中建筑,2005(2):138-142
2. 湖北钟祥县石牌志编纂委员会.石牌志.钟祥:钟祥县石牌公社管理委员会,1982.
3. 钟祥县志(同治六年).湖北省图书馆藏,地2790.
4. 湖北省地方志办公室.湖北地名趣谈.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5. 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6. [英]克利夫?芒福汀著,张永刚,陆卫东译.街道与广场.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牌门户网

GMT+8, 2024-11-24 00:00 , Processed in 0.02226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