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就是缘 发表于 2014-1-8 17:13:06

古镇石牌:青石板上的历史

  钟祥石牌镇沿革久远,自有史书记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汉朝时,石牌名曰兰水城。公元二十二年,农民起义军绿林军下江兵进攻南郡时,曾据兵于此。
  三国,石牌时名荆城。为军事重地,蜀国大将关羽常屯兵于此。
  隋朝时期,石牌号荆台县,属荆门州;唐宋以来,名为荆台镇;明朝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得名石牌。
  悠久的历史沿革,时间给予了石牌“一观三庵六大庙,三门四楼两座桥。五关十街土城环,魁阁宝塔凭栏眺。祠堂会馆清真寺,当铺书院福音堂。商家餐馆密如林,数十粮行日夜忙。货船如蚁聚码头,梨园频庆古戏楼。”同时,历史也赋予了石牌丰富的文化底蕴,就连石牌的豆腐,我们也可以最根溯源到汉朝那个古老的年代里。
  石牌是钟祥市的文物大镇,境内有各级文物保护34处,其中古文化遗址6处,镇区内古街衢横纵交错,基本保持明清原有风貌。这些古迹突显了石牌古镇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表现了石牌特有的汉代文化、明清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戏剧艺术特点。其中古建筑有34座,现存的主要建筑有:古戏楼、崇果寺、文景阁、李氏民宅、明清民居建筑群;古文化遗址有六处:龙子膀化石产地、万子田遗址、彭家台遗址、上陈坪遗址、乐堤城址、瓦瓷窑址;古墓葬有长岗岭墓群、石岗墓群、肖家冢墓葬群、冯家双冢墓 等22处;古石刻有重修风台寺前后殿碑、重修崇果寺碑记、正气凌霄匾等3处;革命遗址及墓葬四处:辛亥革命老人邹荣煊墓、贺龙元帅祖籍地、石牌火神街56号、石牌老街。
  日前,记者来到石牌,寻访了石牌的古戏楼和山街。
  古镇石牌群众文化源远流长。“汉剧”是石牌的主要剧种,兴于清朝初年,系根据汉调发展而来。据上世纪80年代编撰的《石牌志》记载:清咸丰、同治年间,因战事关系,汉剧日趋衰落。太平天国失败后,有陈玉成部将某,化名刘菊辉,隐居下来,在石牌出资组设科班,培养汉剧演员……由于他们的努力,逐渐衰落的汉剧又呈现复兴景象,石牌成为主要活动中心,被称之为汉剧摇篮。
  正是因为汉剧的繁荣昌盛,在石牌镇上原有关帝庙、泰山庙、药王庙、雷祖庙、上真观、陕西会馆、西方丈7座古戏楼,来往戏班演出频繁。《石牌志》上记载:有时一处同演几出戏,十分热闹。而如今,这7座古戏楼仅存关帝庙戏楼。
  关帝庙戏楼在石牌当地如今又统称为古戏楼,坐落在石牌中学校园内。据《石牌志》上介绍,关帝庙戏楼原是建筑恢弘的关帝庙的一部门,始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三年(编者注:即公元1714年),乾隆丁酉年(公元1777年)重修。记者在古戏楼现场看到,关帝庙主庙已经荡然无存了,戏楼独在。戏楼的四周现如今皆是民房,正是有这些民房的衬托,戏楼朱红色的墙体格外“扎眼”。戏楼墙体外的四周以被居民“因地制宜”的菜地所包围着。《石牌志》上记载:整个戏楼以砖木结构为主,部分为石质构件,木质楼板。下层中为进场门道,两侧为票房。上层呈“凸”字型,前台为戏台,后为化妆室。记者眼前的戏楼内部结构跟《石牌志》上记载的相差无二,但是外部都是墙壁,“这个戏台原来有一边是没有墙的,墙是后来加上去的,方便保护戏台(内部结构完整)。”一位正在菜园子劳作的中年妇女解答了记者的疑问。
  过去在关帝庙戏楼演出的戏班绝大部分是有“据”可考。最早有史记载的,在关帝庙登台表演的戏班叫泰元班,他们破台开演的时间是乾隆四十二年,最晚的是洪太班,其时间为光绪三十四年。这种有史记载的演出时间跨度大约近一个半世纪。由此可见当时石牌梨园文化之昌荣。《石牌志》上说:“(有记载的)二十多个(演出)班名中……从标有地名的班子来看,当时石牌的确是一个汉剧活动的中心。”
  关帝庙戏楼在某种程度上说,见证了石牌汉剧的发展、兴旺、衰败的历程。民国时期,一种名为“高腔”的剧种开始在石牌流行,人们的“休闲娱乐”开始出现多元化倾向,“找乐子”也不再固定在一个场所:“说书”开始遍于茶馆酒肆,乡间里也常有“皮影戏”演出。这个时候,关帝庙戏楼作为演出据点的作用不再那么明显,但“每到关老爷(关羽)生辰祭祀的时候,关帝庙戏楼还是相当热闹的,有国术表演,也有花鼓戏演出。”一位近八十岁的老者向记者介绍到。
  一座戏楼有一座戏楼的历史使命,使命结束后,能触发世人心怀的是那一股历史的豪情。现在的关帝庙戏楼是孤独的,前日的辉煌化着无尽的尘埃,时不时的触摸着有心者心底的那根弦。
  如果说关帝庙戏楼是石牌文化艺术历史演变的代表,那么山街就是石牌商业历史演变的缩影。石牌的商业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兴起,为汉江中游一商阜口岸。清朝乾隆年间,这里“水陆舟车,辐轴云集、一带烟火迷离,不下数千户”,“米粮贸易颇盛”,有“小汉口”之称。
  民国初年,石牌为钟祥县(旧称)西南及荆门东一带粮、棉、油的集散地,同时输入煤油、火柴、细布、纸烟等货物。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全镇共有大小商户700多家,含括粮、纱、布、油脂、纸、瓷器、石灰、烟叶、木材、木炭、牲畜、鱼虾、水果、杂货、饮食、烟酒等众多门类。
  “山街能反映出石牌旧貌。在民国时期,山街是石牌的商业中心,现在那里的房子大多数都还没有撤。”石牌镇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如是介绍。石牌的山街离石牌镇镇政府不远,从镇政府出门朝南走一百多米,再向西拐进一条巷子,前行几十米便能到达山街街口。山街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小巷子,全长不超过一公里,巷道宽不过两到三米,东南端巷口有一半圆型房屋建筑,据说过去是做纸生意的。巷道两旁是“联体”的古式建筑,据说东北边的建筑是“明式”风格,而西南边的是“清式”风格。巷道是清一色的青石板加泥土,青石板露着光溜溜的“脊背”在中间,分不清这是那一年代的产物。石板两边的泥土上,时不时地冒出几棵翠绿绿的小草,遇风就稳不住身子。
  “民国时期,山街的粮行多,每隔几米就有这么一家,这里一家,这这又是一家,那里也是一家……”今年78岁的胡家植凭着记忆,用手指头为记者指出了山街昔日的繁华。一条不到一公里的山街,在过去既然有着13家粮行,这是乎已经证明了一些什么东西。胡家植在石牌出生,在山街这条巷子里长大,他现在居住的地方在山街西南边建筑物最中间,这是祖上留给他的房产。“我家原来是开杂货铺的,店名叫杂货酱园。”胡家植说。杂货酱园旧址就在胡家植居住的地方,不过现在已经看不到招牌了,因为“文革时被刮掉了”。胡家植说,他家对面原是一个当铺,他家右边的房子原本也是他家的祖产。
  在胡家植的记忆中,山街一天到晚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本来就不宽敞的巷子显得十分拥挤。也正是这种“拥挤”给胡家植的父辈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路。胡家植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1931年,贺龙在攻打钟祥时曾经住在他家住过三天,并向胡家植的父亲借了200担大米……解放后,石牌区委张生(音,或可能为张连生)来到胡家植家,询问借米一事,因借胡家在战乱中把借据遗失,最终没有答案。胡家植说的故事,记者查阅《石牌志》后发现有所出入。《石牌志》记载,1930年8月28日(农历七月初五)贺龙率领红军攻打石牌时曾进驻过山街,贺龙所住之处是石牌民族街56号,正是胡家植现在居住的地方。
  转载:本报记者 天滋 付永锡通讯员 武永成 徐静 文/图《荆门日报》

天不老 发表于 2014-1-10 16:15:48

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
荒芜了烽火边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镇石牌:青石板上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