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豆腐坊的母亲
我的童年是在陕西北部的农村度过的,那时候没有幼儿园,6岁前的孩子,只要能自己跑的,就没人管了,尽可以自己出去玩。等到了吃饭的时间,一群孩子就各自奔回家去,贴在母亲身后等着开饭。我小时候活泼好动,人也瘦小,总是饿得等不急开饭,照样也贴在母亲身后等着开饭。但那时的饭食也简单,主食一般是窝窝头,配菜多是腌白菜。那时候我的母亲给予我的,大约只是喂一口食,填一件衣裳,和喂养一只猪、一只羊差不多。等我上了小学以后,家里做起了小本生意。父亲开了米面加工厂,母亲开了豆腐坊。为了赶在早饭前做好豆腐,母亲每天凌晨3点起床干活,等到家家户户烟囱里开始冒烟的时候,她的豆腐也就做好了。做豆腐需要很多水,每到冬天,父亲要在夜晚赶着骡车,打着矿灯,到水渠里拉水。取水前需要先用凿子凿冰,凿开一个水桶大的窟窿后才能取水。水渠空旷,山野寂静,我不喜欢凿子的声音,总担心会招来鬼怪。我从小有早起的习惯,天蒙蒙亮就起床收拾,走一里的路到学校上学。每到冬天,起床后就能看到豆腐坊里水汽氤氲,母亲模模糊糊地在里面移动。有时她从里面出来,发梢粘着水滴,像夏天的汗珠,但身上却穿着棉衣棉鞋,显得很不搭调。每次上学出门前,我总要用脚踢开水蒸气冷凝后被冻住的豆腐坊门,和母亲打招呼后再走。她有时候只嗯一声,赶上正在出豆花,就给我舀一碗豆花吃。她很少说话,也不爱串门,更不会唱歌,总是在干活。那时候卖豆腐收到的钱,都是一毛两毛、一块两块的居多,五块的都很少。她总是把挣到的钱按照面额的大小分类,铺平,压展,用橡皮筋一摞一摞地扎起来。等积攒得比较可观后,再用小面额换成大面额,最后都存起来。我们兄弟俩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就是这样来的。我从小调皮,但仗着记性好一点,学习还过得去。父亲私下里要求严格一些,但喜欢在旁人面前夸他的儿子。母亲不识字,对我的功课自然帮不上忙,也不过问,但从不夸我,也不喜欢父亲夸我。等我长大后和她闲聊,提及此事时她才告诉我,“你从小骄傲,小时候看着可爱,明明想亲一亲,但害怕亲了以后,更加无法无天,就忍住了”。她还告诉我,有一次她督促我用功读书,我随口答到,“不学都比他们强”,她就特别注意,以后不再怎么表扬我了。母亲属牛,她年轻的时候像牛一样壮实,走起路来稳稳当当、不紧不慢,总是沉默不语,一直干活,不关心旁人的是非短长,也不喜欢凑热闹,仿佛一个挑山工要上山一样,那路她很熟悉,那山顶她也熟悉,游客眼中的风景于她而言只是日常的生活,她不急着要上去,但也不习惯停下歇脚,就是那样不紧不慢向前走着。我从10岁起便离开母亲,到外面求学去了,之后便很少回家,更不可能久住,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很少。二十多年过去了,她与我来说,变的遥远了。但说来奇怪,人们却说我的为人处世,却越来越像她了。更加奇怪的是,做梦的时候,也会越来越经常地梦见她。
来源: 代风轻吻你PLUS
(写在母亲节的夜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