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就是缘 发表于 2020-12-9 18:09:30

您好,老石牌老街老人

作者:伶俜

前段时间,一篇网文很火,说的是如今有2.5亿不擅长使用智能手机、不擅长使用各种新的软件新的APP的老人,说他们是被二维码抛弃的人。看得我内心堵得慌,这个堵得慌,与我的故乡有关。

我的故乡,古镇石牌,千年古镇,一寺三庵六庙七戏台,十街三巷十八门(实际二十三门),两桥四楼土城环。这些写入石牌历史的名字,虽然老石牌老街人都很熟悉了,仍忍不住再念叨一下:凤台寺(崇果寺)、白衣庵、广慈庵、准堤庵、关帝庙、火神庙、药王庙、泰山庙、杨泗庙、上真观、第一关、来凤关、朝阳门、望山门、北钥门、延寿门、听江关、阊门、旭日东升门、望山门、狮子口、四达关、财神殿、雷祖殿,圣人殿,等等,等等,无不印证着古镇千年。

千年过后,古镇迎来新的时代,红瓦白墙,时代感强烈的钢筋水泥混凝土建筑,让古镇显新颜,年轻时尚,漂亮大气。走在现代楼房之间,走在水泥路上,默默地想着那些传说中的古建筑所对应的位置,默默地想着这些新楼房所在位置曾经的老木屋里住过哪些老街坊。

那些传说中的古建筑,在历史的洪流中慢慢消失,最后一批应该被拆毁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吧。因此只有在此之前出生或者在此之前就生活在老街的老人,是最后一批见过真正的“古镇”的人。因此在此之后出生的人,或者在此之后才搬进老街上居住的人,应该只能听听长者们“讲古”了。

我小时候,就经常听大人们“讲古”,不仅仅是古镇的古建筑,还有历史人文、还有“老亲戚”。从小就听说,老石牌街上的人家,几乎家家都有亲戚关系,只要你认真梳理,总会发现或远或近的沾亲带故的关系,因此,老街坊们彼此间很亲热,有时听大人们在一起攀亲戚关系,会觉得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每当听着老人们抽丝剥茧般分析彼此间老亲戚关系,有种听侦探推理故事的感觉,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只有这种老亲戚才能体会。只是,这些老亲戚关系,到了我这里,有很多都不清楚了,如果没有老人们指点,估计很多年轻一代都不知道彼此间家族的祖上关系。而这些老人们,如今大多都定居在石牌以外的地方了。

我很喜欢听老一辈人讲古,讲他们儿时见过的老街古建筑,讲他们儿时听过的古镇过往,讲他们所知道的古镇老街坊各家族之间的老亲戚关系。可是,我很惶恐,我如何能够有机会听这些大约七十岁上下的老石牌老街老人们讲古呢?

近年来,拜托智能手机的出现,网络的便利,从网上看到很多老人们的回忆老街历史和他们生活在老街时的故事的文字。我曾想,既然没办法亲自听那些散居天南地北的老街老人们讲古,这样子在网上听听也好。可是,并不是每个老人们都有兴趣、有意愿在网上写文字啊,而且,网上写文字,对精力身体都是很大的考验,对眼睛也会有损伤。可是,如果没有这些老人们的讲述,年轻的一代,又如何将古镇老街的历史往后传承?

听好些人说过,这些见过真正“古镇”的老人,对老街的感情非常之深,虽然他们很多都定居外地,但一直深深地怀念故乡的人、故乡的物、故乡的水。我只恨我这支拙笔不能准确表述他们这一代老街人对古镇的深厚感情。他们儿时,进出过恢弘的山门殿,爬到崇果寺的佛像身上玩耍过,见过衙门厚重的“正大光明”牌匾,他们从拉板车的年代进入随时可以乘坐飞机高铁的年代,他们从吃着五分钱两个朝阳花的童年进入了吃着豆腐全宴的丰富晚年,他们从煤油灯的岁月进入了智能手机的网络时代……虽然今天的老街,和六十年前的老街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这些老人心中,故乡依然还是六十年前的故乡,不管如何变化,他们都坚守着内心的纯净,给老街留下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我很想有一个网上平台,把这些前辈们聚在一起,叙叙街坊情、梳理老亲戚脉络、回忆童年往事、讲述老街历史人文、古镇轶事、家族往事。可是又很迟疑,实在不敢劳累这些老人们。

时代走到今天,故乡今日之变化,与半个世纪之前相比,完全是华丽转身。我们飞速奔向新生活的同时,我仍想缓缓停一下,细细听古镇老人讲古,将他们记忆里的老街尽可能多的保存下来。这些老人,以及他们回忆中的古镇老街,和老街人文历史轶事,都是今天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和保护的。

有这样一种老人,叫老石牌老街老人;
有这样一种感情,叫老石牌老街老人对古镇老街的感情;
有这样一个古镇,叫老石牌老街老人记忆里的童年古镇;
有这样一种亲戚,叫老石牌老街家族数百年以来形成的错综复杂的老亲戚网;
有这样一段历史,叫老石牌老街老人儿时在古镇老街的经历及他们听长辈们口述的古镇老街的过往。

今天的很多年轻人,没见过这个记忆里的古镇老街,没法体会到老石牌老街老人对古镇老街的那种不一般的情怀,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些古镇老街的见证者记忆里的古镇用文字保存下来。

这是无法复制的一段古镇历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您好,老石牌老街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