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为什么是“中国特色小镇”
几天前,国家住建部颁布了第二批“中国特色小镇”评选结果,怀宁县石牌镇在上千个申报镇子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成为全国403个“中国特色小镇”之一。(首批127个、第二批276个)。作为在石牌怀抱里长大的游子,对此我们感到高兴,也觉得石牌获得这个评价当之无愧。在我们的印象里,石牌是特色鲜明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特殊地理方位与千年商埠的厚重历史,其二是戏曲之乡的独特文化氛围
石牌有置身于怀宁、太湖、潜山、望江四县交界的特殊地理方位。长河、潜水、皖水从西、北、东三个方向流出大别山,在石牌附近的程家渡汇成一脉,这就是安徽的母亲河---皖河。皖河流过石牌,东南90里汇入长江,从而像一条经济的人文的纽带,把大别山、皖西南与富庶的烟花江南,与通都大邑海外世界联系起来。
作为皖西南的水陆交通要道, 自唐宋以来,4县边缘地区均以石牌为交易中心市场,开展商贸活动,造就了古镇近千年的商业繁荣。清与民国时代,上石牌有主要街道11条,下石牌有主要街道14条,上下两镇的大小码头有十多个,商铺最多时达800余家,成为皖西南的商贸重镇,演绎了许多财富故事与儒商佳话。镇上曾经的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徽州、旌宁等7个外埠商人会馆,见证了当年石牌的商贸繁华。
以公路铁路运输为主干的现代交通兴起以后,以水运带来的商贸繁荣逐渐褪色,石牌镇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依托周边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开拓形成繁荣有序的农副产品加工交流市场,恢复与新建的集市贸易市场12个,其中综合贸易市场3个、专项市场9个,走上了一条崭新的兴盛之路。另外,下石牌基本保持完整的古镇老街,以浓郁的历史背景与斑斓的戏曲文化色彩,也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开拓了无限的空间。
其二,石牌在中国戏曲文化发展史上有特殊的历史地位,石牌城乡有浓郁的戏剧文化氛围。
石牌自古是交通要道与物资集散地,南来北往的商人贾客在进行商贸活动的同时,促进了文化艺术交流特别是戏曲艺术的发展。明末清初,石牌哺育出“京剧之父”徽剧,形成了名噪一时的民间戏剧演出团队“石牌班”,亦称“徽班”,清人包世臣说,“徽班昳丽,始自石牌”。从石牌走出了“四大徽班”进京第一人高朗亭、京剧鼻祖程长庚、国剧大师杨月楼、武生宗师杨小楼及郝天秀、郝兰田等京剧艺术大师,故史称“无石不成班”。
此后,石牌又孕育形成了俗称黄梅调的“怀腔”,历经几十年演变,发展成了全国五大地方戏之一的新剧种——黄梅戏,催生了以严凤英、潘根荣、潘绪满为代表的一大批黄梅戏艺术人才。专家们通过实地调研论证、分析研判,以声腔的血脉关系为主要依据,以剧目、语言、行当、伴奏、班社的演化过程为佐证,得出结论:石牌镇是徽剧和黄梅戏的发源地。石牌,在中国戏剧艺术史上,书写了最为灿烂的一页。
今天的石牌,依然是 戏曲艺人众、民间班社多,出门三五里、时闻黄梅歌。无愧“徽黄故里、戏曲圣地”的美誉。
其三,孕育了徽剧与黄梅戏两大知名剧种的石牌,文明历史悠久,乡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彩多姿,涵盖了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各个方面:民歌俗戏曲调欢快、优美动听、生活气息醇厚;
民间艺术造型生动、细腻传神,方言俚语个性鲜明而富含睿智,灯会游艺在历史传承中推陈出新……,其共同之处在于外在生动质朴,内涵刚健清新,饱含鲜明的地域情感与浓郁的乡土气息,反映着来自草根阶层素朴而坚忍不拔的精神特质。既是世世代代石牌人的智慧结晶,也是他们的精神寄托。这些文化瑰宝以其喜闻乐见的艺术观赏性,为今天的石牌人在传承中继续续写着新的篇章。
今天,怎样让石牌这个“中国特色小镇”的名头更响亮一些、特色更鲜明一些、环境更优美一些呢?这里有几点建议:
第一要恢复建设石牌大剧场。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石牌的上街、下街就有两个剧场,京剧和黄梅戏、整本大戏和折子戏、高雅的和村俗的各行其道,满足各方不同的欣赏品味。今天,我们希望石牌的大剧场尽快建起来,让黄梅戏班社有地方能够演出,让大家在戏曲之乡能够经常看到戏曲。
第二是政府要大力扶持民间黄梅戏小班社,给他们以演出补贴、装备补贴,给他们提供发展的政策保障、提供演出方便;有人愿意以唱戏为生,这样黄梅戏才能唱起来,艺术传承才能后继有人地走下去。人们在戏曲之乡才能看到道地的高水平的戏曲。
第三是石牌的老街建筑要尽快翻修,要按照历史旧貌来修复。筒子街、石板路、木板铺、白粉墙、鱼鳞瓦、马头墙这些传统元素要尽可能保存保持。让戏剧盔帽作坊、挂面作坊、客栈商铺以及住户与老街融为一体,恢复老街的繁荣。
第四是疏通石牌周边的水系,改善庆洲河、刁河、潘塅河的水质,改善石牌的卫生与生态环境。这一条最难,但是恢复石牌水乡自然景观最关键的环节。
作者:吴毅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