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润 发表于 2019-9-19 10:02:20

豆腐小记

文/阿菜


打小就爱吃豆腐。在我的味蕾认知中,几乎所有的豆制品(除了豆浆、豆汁儿)之外罢,其他都可以归结为“豆腐”。

儿时吃豆腐花(这是家乡的叫法,其他地区应该都叫做“豆腐脑”),一般得到街上去买,卖豆腐花的阿姨(奇怪得很,都是女人卖豆腐花居多),骑个黑色的自行车,后座上放着一个短挑子,两头绑着两个竹篓子,用布盖着,揭开是一口缸,里面便是叫人垂涎欲滴的豆腐花了。另一个竹篓子里也装着一个缸子,用盖子盖好,打开盖子,里头装的是用红糖和冰糖熬煮的糖水。

我们手里拽着1毛钱,站在豆腐花阿姨的自行车旁,眼巴巴地看着她把白花花细嫩嫩的豆腐花用铝勺子,一片一片地勺到搪瓷缸子里,再从那边厢勺出两勺糖水浇上。

入口极嫩,细滋滋地滑溜溜的,又甜又香,不晓得为啥会有香气,一股子糖水的香味,现在再吃,都没有这种香味了。

有时候馋的,到街上也未必能吃上,那得碰,要不,就得走到人家固定的糖水铺子去买,但也不是所有的糖水铺都有豆腐花卖的。

这时候母亲会在菜市场里买回来新鲜的豆腐,拿回家放到碗里,拌上白糖,哇,这叫一个好吃。

毕业后,去乡离家许多年,不管是江浙沪还是北方,就都变成豆腐脑了,而且是咸的。

记得有一年在重庆工作,那地儿是吃咸豆腐脑的,还会加辣子。我和另外一位来自香港的同事,每次都会对老板说,来两碗豆腐脑,不加卤,再来一碗白糖。头一次这么吃的时候,重庆的同事都惊掉了下巴。

豆腐花太难得,平时家里也不好做。最简单易食又极其美味的豆腐食品,在我来到如皋以前,就是家常煎豆腐。

新鲜的老豆腐买回来,切成条或者不厚不薄的方块儿,放在平底锅里煎,撒上一点点盐,甚至不撒盐,两面金黄时就可以夹起来放盘,又香又脆又绵软,甭提多好吃了,有时候甚至可以蘸点白糖吃,仿佛有些乡愁可籍此慰藉。

来到如皋以后,宿舍不方便开火。我爱吃豆腐的瘾便只好压着。直到有一日突然发现了白蒲茶干。

说是茶干,其实就是豆腐干零食,为什么叫“茶干”,据说是因为一来色泽近茶色,二来是如皋人喜欢在喝茶时当做茶点食用。

这道小零食,还有着百年历史,与乾隆有关。

乾隆不仅爱到处题字,说他是天下头一号吃货也不为过。

据《如皋县志》记载,公元三九七年即隆安元年,晋安帝司马德宗家已将白蒲置为“蒲涛县地”,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而“白蒲茶干”始制于清朝康熙年间,一门姓屠的湖州人在白蒲北街开的一豆腐干店,店号就叫做“三香斋”。

据传“三香斋”生产的茶干,工艺精细用料考究,入口细软劲韧,美味可口。茶干上还压着店号,在这一带远近闻名,被誉为白蒲一绝。乾隆爷下江南时,地方官便备了“三香斋”的茶干作贡品,献给皇帝,乾隆尝后甚悦,又听该店独家经营的介绍 ,便御笔写下“只此一家”的题字予以褒扬,如此,白蒲茶干的名声便传开了。

乾隆对我到没什么影响力,倒是某个偶然看到健康类节目,那期刚好在讲如皋,便来了兴趣。

节目中当然会提到在长寿之乡,百岁老人们都喜欢吃什么:白蒲茶干和萝卜。我一看,嘿,居然是豆腐呀。要尝尝。

刚巧次日便是周六。我拉上同事一起开车去白蒲,直奔三香斋。厂门口就有门市部——如果不是用来送人或者寄送到外地,我的建议是买新鲜散装的,袋装的虽说有各种口味,但比起新鲜散装的,油大,口感也不及散装的Q弹。

头一回去,我当然是不知道的,就都买了些回来。散装的一口气买了三袋儿,一上车就等不及要吃。

白蒲茶干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小豆腐干,约莫有个四厘米左右大小,两三道后红茶茶汤一般的颜色,咬一口下去,QQ弹弹,很有嚼劲。

刚开始吃一两块,只道还好。咸香口味儿,并无太特别之处,但是停了一会,回味儿就上来了,忍不住要再吃一块,再吃一块,再吃一块……

越吃越想吃,一路上竟吃饱了。

既是茶干,当然要配茶喝。也是极好的,次日我试着配红茶吃,红茶的醇香与茶干的咸香在一起,果是别有风味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豆腐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