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says 发表于 2018-10-31 12:48:17

上海杭州:没证的黑豆腐无法进入市场

  臭豆腐缸中有蛆蠕动武汉市人大代表探访黑作坊

  李克强要求打好食品安全攻坚战和持久战

  编者按

  武汉的“放心豆制品工程”推行4年,“放心豆制品”却一直难敌“杂牌军”,不能全面“占领”市民餐桌。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豆制品专业委员会的一项调研,上海、杭州也曾经历过类似武汉的“阵痛”,如今,两市的豆制品市场规范有序,成为国内众多城市学习的样板。他们有哪些做法值得武汉效仿、借鉴?为此,本报特派记者奔赴两地进行了实地采访。

  上海
  给每块豆腐以身份

  楚天都市报讯 特派记者 徐剑桥 发自上海

  外观还是那般模样,“肤色”还是一样洁白,但因为一纸送货单,在上海,一块巴掌大的豆腐,却有了相对明晰的“身份”。这意味着,一块豆腐从“出生”到走上餐桌,它走过的每一步路,都会留下印记。市民的选择也由此变得简单:看标识、吃品牌、得放心。

  不止是正规菜场
  马路市场每块豆腐也有名分

  昨日清晨6时30分许,位于上海市静安区的昌化菜市场已人声鼎沸。

  位于老弄堂中的这个菜场,内有8个豆制品摊位。与武汉多数菜场内豆腐摊的摆设不同的是,这里的每个摊位都挂着上海知名豆制品厂商的广告牌,而摊位前的铁丝上则夹着一沓沓浅蓝色的送货单。

  上海市民陈女士已在该市场卖了4年豆制品,而且专卖“强福”品牌。她的摊位上,盒装“强福”白豆腐占了一半,散装的豆腐、千张、香干表面,也统一印着“强福”二字。甚至小小一匝素鸡,都用白色纱布和绳索捆绑,待顾客购买时纱布才拆下。

  “印上正规厂家的标识,并且有送货单,这些豆腐就有了‘身份’。”陈女士说。她递上一张当天的送货单,记者看到,上面标明了该摊位每一种豆制品的进货数量,并且盖着厂家的公章。

  摊主张女士和严女士分别专卖“汉康”和“旭洋”品牌,生意同样红火,豆制品的包装和摆设同样规范。记者翻看盒装白豆腐的外包装,发现上面标注的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食用方法、生产许可QS标识等清楚明了。

  正规菜市场的豆制品摊位相对让人放心,其他地方情况如何?记者辗转找到位于普陀区西康路的一处马路菜场。

  在这条逼仄的小巷中,40岁的江苏人王新全摆豆制品摊位已有2年,他专卖的“清美”品牌在上海更为知名。记者看到,其进货单摆在摊位的醒目位置,而每块豆腐和香干上都有“清美”品牌标记。

  消费者信赖品牌
  摊贩主动找生产厂家求签约

  “从正规厂家进货,你的利润可能很薄,会不会找小作坊拿货?”记者问几名摊主。

  陈女士说,上海的市郊乡村,以前也有不少无证豆腐小作坊,但经政府整治、市场淘汰后,现在已经不多,“他们没法进入市场。大家还是相信品牌,不是品牌卖不动。”

  王新全拿着6两重的一盒白豆腐告诉记者,这样一盒豆腐虽然售价4元,但自己只能赚几毛钱,“但买的人多,我一天的销售额也有700元左右。”

  多名摊主都对记者说,是他们主动找到相关的品牌豆制品生产厂家签约,才拿到销售权的。

  见记者有些吃惊,摊主张女士表示,主动签约品牌厂家,顾客买得放心,自己的生意也有保障,即便盒装豆制品价格稍贵,销售情况也不错。

  她介绍,签约后,厂家每天清晨统一配货至市内各个摊位,当场签发送货单,并对销售卫生提出具体要求。“豆腐是大众化食品,老百姓吃口味,也吃质量,一旦出了问题,谁负责?”她说。

  在位于上海城郊接合部的上海华环绿杨农贸市场,受访的几名豆制品摊主也都表示,是他们主动“联姻”品牌厂家的。他们给出的原因如出一辙:“你不卖品牌,消费者就不买你的账。”

  豆腐工厂撤往远郊
  监管前移让市场准入变简单

  记者采访中获悉,根据上海市豆制品生产企业的总体规划和布局,内环线以内的豆制品工厂已经不多。然而,随着豆腐工厂纷纷撤往远郊,该市对豆制品的质量要求却在不断强化。

  昨日下午,记者根据工商登记地址,突访了上海强福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总经理郑汉强告诉记者,职能部门对企业安全规范生产的要求,“现在已不叫定期巡查,而是隔三差五地检查。”

  强福食品有限公司位于嘉定区、普陀区和宝山区三角地带的城中村内,规模在上海豆制品企业中只能算中等。然而记者看到,整个厂区分为原料库、化验室、豆渣间等区域,生产环境十分卫生,所有工人均统一着装,配套胶鞋、手套等作业。

  郑汉强介绍,上海市每天消费豆制品约200吨,该公司日产量2吨左右,由配送车送往市内近百个销售点。质量严把关,产品零缺点’,这是职能部门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自己的要求。一旦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我们就会连生产资格都没有了。”

  郑汉强的话,在昌化菜市场经理仓乃本那里找到了注脚。“上海对豆制品市场有一套相对规范的管理制度,豆制品协会对各个工厂也有相应的生产要求,这让我们的工作变得相对简单只有符合规定的产品,我们才能准许在市场内销售。”他说。

  杭州
  放心豆腐占领市场

  本报特派记者谈海亮 发自杭州

  杭州市政府自2006年推行“放心豆制品工程”,时间上与武汉差不多,推行方式也与武汉几乎如出一辙。那么,该市豆制品市场现状如何?昨日,本报记者走访了3家大型农贸市场、2家大型超市和一家大型豆制品生产企业。

  企业对下属商铺直接供货

  在杭州市万寿亭农贸市场,共有7家豆制品商铺,出售的都是当地两个品牌,没有发现类似武汉农贸市场中的“杂牌军”。每个商铺中,都整整齐齐码着白豆腐、千张、豆油皮、豆腐干、素鸡等20多个豆制品品种。有塑料包装的豆制品上,都印着品牌名称、厂家、生产日期、生产许可QS标识等信息;没有包装的,也有模具压出的品牌名称。

  商铺老板陈先生说:“我们是厂家的直营店,每天清晨厂家会用冷冻车送货,中间没有批发商环节。市场管理办公室每天会抽检几个品种,厂家也会不定期派人检查。直营店犯不着到无证小作坊进货,何况小作坊的货也进不来。”

  这家直营店内挂着一个液晶电视,播放着他们经营的“鸿光浪花”豆制品品牌的宣传片。陈先生夫妇的生意不错,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半个多小时里,不断有顾客光顾,他们的手头几乎没有停过。

  无证豆腐走不进市场大门

  据万寿亭农贸市场管理办公室副总经理胡顺华介绍,2006年之前,杭州市豆制品市场比较混乱,大量地下小作坊聚集在城乡接合部,它们生产的豆制品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该市强力推行“放心豆制品工程”后,由经贸局牵头,联合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在扶持重点企业的同时,坚决取缔和关闭地下小作坊。“大企业生产成本较高,产品价格也会略高,市场以减免部分费用的方式,支持品牌豆制品进入;同时,我们也给了市场内经营无证豆腐的商贩一定的缓冲期,限期让他们撤出市场,或引导他们转向经营‘放心豆制品’。在杭州主城区,目前几乎没有地下小作坊生产的豆制品的生存空间。”他说。

  东山弄农贸市场管理办公室一位刘姓负责人也介绍,在缓冲期过后,市场便对无证豆腐实施了“一刀切”的做法,凡是无正规厂家进货凭证的产品,一律不得进入市场,地下作坊生产的豆腐很快便被市场淘汰。

  而记者从几家大型超市也了解到,他们比农贸市场更早只从正规厂家进货,地下作坊的豆制品基本无法进入。

  三种直营模式搭建放心链

  杭州市最大的一家豆制品生产企业,坐落在离杭州市区约30公里的余杭区凤都工业园区内。工厂主楼1—2层为库房,3—5层为生产车间。

  工作人员介绍,每天下午2时许,工厂开始生产,当晚至次日凌晨向杭州市区各大市场和超市配货。由于质监部门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非常严格,一旦抽检的产品不合格,企业就会面临严厉处罚,所以企业在食品安全上的弦绷得很紧,严格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封闭型生产车间。记者请求进入生产车间探访,但未能获准。

  记者了解到,杭州市的豆制品市场绝大部分份额,被当地两家大型豆制品生产企业占据,并已形成品牌效应。虽有垄断之嫌,但与该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市场中销售的豆制品价格却并不算高,如老豆腐每公斤3元,千张每公斤12元,豆腐干每公斤12—13元。“企业不敢乱涨价,否则顾客不答应,物价部门也会处罚。”直营店店主陈先生说。

  综合记者探访的3个农贸市场的情况,杭州市“放心豆制品”直营店的经营模式主要有3种:一、直营店主是生产企业员工,企业为其购买“三险一金”,但不发工资,其收入销售收入中提成;二、直营店只经营一个品牌的豆制品,店主与厂家无劳资关系,但其销售提成的比例高于第一种模式;三,直营店同时经营多个品牌,与厂家无劳资关系,其销售提成介于第一种和第二种模式之间,但必须向市场管理方保证从正规厂家进货。

  现制特色豆腐填市场空白

  杭州市东山弄农贸市场和古荡农贸市场,各有3家“放心豆制品”直营店,门挨门地集中经营。不过,这两家市场内还各有一家现制盐卤老豆腐店,前店后厂,环境整洁卫生,生意也十分红火。

  店主余师傅说,他和妻子来此做豆腐已经5年,虽然卖的不是品牌豆腐,但也属于政府认可的“放心豆腐”,比较有特色,顾客大多是回头客。市场管理方允许他们经营的前提是:必须开门制作,要让顾客看到生产环境和设备,从黄豆、辅料进货,到摊位上的成品,都必须有完整的台账,而且每天还要接受市场食品安全检测室的检测。

  而在杭州联华超市庆春路店、华瑞超市濮家村店,其生鲜区内出售的豆制品全部是当地两大知名品牌。


本文来源:荆楚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海杭州:没证的黑豆腐无法进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