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街老人 发表于 2017-10-3 09:10:43

第一章 古镇石牌商业文化的探讨——古镇石牌商业文化之六:隐语(行话)

北京晚报曾报道,在密云县古北口镇河西村有一被称为“堪与女书相媲美,全国独一无二的语言‘露八分’被发现,全国轰动”。“据了解,说人的头用“独占鳌”,说人姓张说“慌里慌”,头发说成“披头散”,脸是“嘻皮笑”,等等。只说成语的前三个字把最后一个字藏起来,露出八分;留下两分。”………看来这个号称全国““独一不二”的语言,今天要被我打破记录!我们知道,石牌与古北口相距数千里,不会下从那里“照搬”。我斗胆说一句!北京晚报也有井底之蛙,某些记者小编,只看到了北京那一片天,没有到过石牌罢了。………古镇石牌不是全国的交通要津,只不过在汉水流域占有一席之地。历史上随着商业繁华,客商间频繁的交流,使地方商业文化有了一定特色。就说这“隐语”吧,本地商界也盛行,也可称为“行话”。如姓曹称呼为“打鼓骂”,姓梅的称“喜雀登”,姓汤的是“雷贺倪”,姓潘的是“屋檐高”,姓蒋的是“弯里格”,姓杨的是(乜)货,姓朱的是(哼)货,姓马的为(四脚子),姓牛是渣角子等等。这些日常话在商业交易中都有运用,只内行人明白,外行根本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在商品流通中讨价还价时还有“代号”,将一说成“流立”、二是“廊马”、三是“学数”、四是“曹马”,五是魁手,六是大顺,七是巧,八是“扩数”、九是长寿,十是“枝花”。还有说钱是“处”、说多是“披”,说少是''鸡屎''。说钱多得很就是“处披得很”。说货色好是“齿货”、说货不好是“麻包”;货很差是“麻包塌”。说某人生意才出道称其为“小沫子”或“桩头子”。说某人到了没有说某人“上打口子没有”?出主意想办法是“出点子”、“想点子”。镇上就有逢人只说 七分话,话到咀边留三分的讲法,与古北口镇的留两分相似。

看了康熙微服私访记电视剧的大概记得,“黄三爷”在秋水买药时,药商伸出手与他谈价的情况,石牌也一样。主要是牛马交易中,或是大椿货物交易时,买卖双方为不使别人知道内容,双方把手伸出,笼在对方袖子里出手指,一是食指,二为食指加中指,三再加上无名指,四再加上小指,五为单出拇指、六是拇指加小指,七是拇指和食指中指捏在一起,八是拇指食指分开伸出、九是食指弯钩,十为单出拇指。这可能不是“独一不二”的方式,但他是商业文化中的杰出方式。联想到自明朝和清朝以来,在商业繁荣的同时,石牌就产生了自己的书法家和画家,这商业行话和“隐语”,就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分不开,因而产生了这么多“专用术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一章 古镇石牌商业文化的探讨——古镇石牌商业文化之六:隐语(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