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石牌的回忆之一
作者:伶俜作为一个石牌人,我对家乡的感情是很深的。虽然我从高中时就离开家乡外出求学,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对家乡的感情。其实这种感情也是很复杂的,对它有爱也有迷茫,有担忧也有痛心。
生在石牌,长在石牌,家乡的老屋老街,早已经溶进我的血液里,我爱这些老屋,也迷恋这些老屋。当看到一些电视剧时,如《大宅门》等等,当看到凤凰古镇时,当看到平遥古镇时,我的内心是复杂的。那些熟悉的建筑,多么像家乡的旧宅呀。我迷恋家乡的老屋老街,那些镂空的窗格,那些高高的马头墙,那些整块整块的青石板,那些飞檐,那层层进进的天井,那曾经清澈见底的河水,让我的内心总会荡起涟漪,而心头却似有些不畅气的感觉,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有种欲哭无泪的哀怜!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家乡的老木屋保存都还算完整。在我读初中时,看到一户户的人家,拆掉那散发着韵味的老屋时,我的内心是痛苦和不舍。多么精致地老木屋啊,就这样毁在主人的手中了么?那时我看到拆下来的长长的圆圆的粗粗的木头时,心中很是震惊,多么粗的柱子呀,就是它们,支撑着老木屋,给了我们曾经多么温暖多么安全多么快乐的家园呀!它们不知道已经支撑了多少年了,有一百年了吗?家乡的建筑不都是明清时代的风格吗?那这些带阁楼的老木屋,它们见证了家乡兴盛与繁华,也见证了家乡的破败与苦难吗?
九十年代后,家乡的老屋越来越多的被拆掉,家乡那高高的青砖墙也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别致的洋楼。而那些青石板路,也因为雨水冲刷以及一次次的开挖,石头越来越少,泥土越来越多,或者干脆被水泥所覆盖!那些极富韵味的青石路,就这样慢慢消失在现代的文明中。
我不能一味地去埋怨家乡人,因为老屋年代久远,有些真的已经在损毁,有些不再适合现代人的居家要求。居住条件的恶化,让人们只想到拆掉旧屋建新楼,却不曾想到如何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保护好历史遗迹。
小时候,女孩子都爱踢键子,那时侯键子都是一些鸡毛一块布再加上几个铜钱做成。印象中,似乎家家户户都有这种铜钱,因为每个人的键子底部都是铜钱。时间长了,铜钱踢破了,我们随手一扔,回家又找父母要几个,于是鸡毛重新一绑,键子就又可以踢了。那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被我们踢来踢去的铜钱,其实都是清朝时的钱币,上面的字,我们从来都不曾认真研究过。等到我意识到这些是清朝时的钱币时,铜钱已经不知被我踢破多少个了!后来我认真地研究家中还保存下来的几个钱币,心痛得不知如何形容。那时,有人拆房子建新楼时,在地里面都能够挖出一些散落的钱币--可惜,总是被我们用来做键子踢来踢去。这些说明了什么,家乡是一个古镇,是一个曾经很繁荣的古镇,这一个有着2400年历史的古镇,就这样被我们踢破了?
读小学时,学校内有一棵高高的银杏树,是一棵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银杏树。听说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的飞机炸飞了一部分,否则今天看到的银杏树会比现在高很多。很早就听家人说过,抗日战争时期,贺龙曾经在这棵树下操练军队。因此,提到这棵树,家乡的人都是眉飞色舞,满脸都是自豪。
家乡的街道是“三巷十街十八门”的格局。小时候经常听家人说,在哪个地方曾经有座庙,哪条街曾经全是米铺,又哪条街曾经全是布铺。而我家所在街口,还剩下至今唯一保留的阊门。小时候,这个门口每天早上都有一对老人炸油条卖,那历经沧桑的木柱石板就这样天天被烟薰。一天经过这个门口,我闲着无聊,就用鞋在门下的一块垫脚石上蹭来蹭去。不想,当上面的尘土被蹭掉后,我清晰地看到上面密密的有一些文字,我蹲下来仔细看,可是,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我,根本就看不懂,只记得似乎有“钟祥”等一些字,并未完全记下。后来这块石头似乎都不见了,可能是由于地面被人为填高,石头埋进土里了吧。时间过去二十多年,我离开家乡也有好多年了,在网上找到一些家乡的图片,从照片中看到家乡的这个阊门,心中感慨颇多,希望还留在家乡的人们,好好保存这个唯一的阊门,毕竟,家乡能够留下的遗迹已经越来越少了,能够见证历史的古建筑也已经越来越少了。
还是小学时候,一天,我家所在的街上,来了好多陌生人,他们一来,就或蹲或站,从各个角度观察这个阊门。听他们介绍,他们是一群学建筑的大学生,是来采风的。于是,他们两个一起,三个一组,或蹲或站开始画这个阊门。当时家家户户都出来看他们,他们也主动和我们聊天,其中一个学生还跟我进了家,看着我的课本关心我的学业,TA(太久远了,我都忘记是哥哥还是姐姐)还说,他们是学建筑的,以后也是设计房屋的,他们要把房屋设计得让大家住着感觉很舒服。还问我希望有怎样的房屋。这是我的印象中,第一次有人来关心这个阊门。后来听家乡的人说,近年来,到家乡采风的人不少,大家都摆弄着摄像装备,对家乡的老屋老街拍了不少照片。
读初中时,每天都会经过民主街。有一户人家,每次经过,我都忍不住看上一眼。这里,就是贺龙当年带兵打到家乡居住过的房子。门口是两级石阶,是整块的大青石。一对大门常开着,可以看到里面是两层的木屋。中间有一天井,周围的房子围着天井。我常想,当年贺龙是不是就站在二楼围栏处,与大家研究战情呢?这个场景,在现在各种战争片中是经常可以看到的。
我是从高中时离家的。在之前,家乡的一些商店都还保留着以前的风格,如,柜台是木制的。记得那时有一家店,卖布料的,柜台就是高高的木柜台,像极了《大宅门》上的柜台。而集街上的一排房子上,还印有一些字,记不清了,好像是“人民公社”这样的字。
小时候,我是很着迷这些散发着历史特色的建筑的。后来离家求学,每到寒暑假回到家乡,都会发现家乡又少了些古屋又多了些新楼,我的内心都很不舍,有心痛,也有无奈。
很怀念家乡的早点。油条、烧饼、葱粑粑、朝阳花、炸饺子,这些都是我爱吃的。
记得那时候,如果有人生日,俗叫“做寿”,总是会买很多油条,用家乡那竹编的篮子装一大篮。奶奶家也曾这样做过,我记得装了满篮油条,不知道当时吃了多久。如果吃不完,就会放在饭上蒸了热着吃,或者做汤时放两根油条,当菜吃。
那是炕出来的葱粑粑,里面的葱香,和外面撒上的一层芝麻香,再加上外面炕出来的金黄色,抹上一层油,那真是看着香闻着香,吃到嘴里外脆里软,真是由里到外的痛快!听说爷爷曾经开过餐馆,他也会做这些炕饼。印象中,似乎就只做过一次炕饼,这可真是讲究火侯,而且绝对是用过去的那种土灶炕出来的。记得当时爷爷负责炕饼,奶奶负责火侯掌握,那真是配合得天衣无缝,要大火给大火,要小火给小火。我站在旁边,双手扒在灶沿,直瞪着大铁锅。那香味直窜鼻,真的是恨不得一把抓来吃掉。不过,爷爷做得最多的还是韭菜馅的饺子和包子,那韭菜香真是一绝。每次我都吃包子吃个大饱。现在吃外面早餐店里做的包子,怎么吃都没有家乡的那个味。
朝阳花是一个家乡的特色早餐了。正宗的做法应该是用绿豆磨浆做,但是现在很多人为了省钱省时省力,都是用面粉做,那个味道就差远了。小时候,经常光顾的小店,就是当时派出所现在的幼儿园对面那家了。她家做的朝阳花、炸饺子,真的是别家比不上,我总是光顾这家,而她那小小的土灶前总是很多人等着买。我经常要等好久。她炸的饺子,总是鼓鼓的,里面的韭菜馅塞得满满的,吃一口,汤汁与香味就流出来了。别人炸的饺子,总是扁扁的,里面的馅很少,味道也差远了。这家的店主是一个中年妇女,听人家称呼她为“乌沙”或“乌三”,奇怪,那么多年来,我竟一直都没有听懂究竟是哪个称呼。
页:
[1]